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4篇
畜牧兽医   5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解过程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环节。准确测定凋落物的分解动态,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非常重要。本文的工作在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开展,对海拔3 000 m的峨眉冷杉(Abies fabri)林进行定位观测,并对峨眉冷杉林凋落物分解过程进行了长期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是阔叶>针叶>枯枝,峨眉冷杉林的阔叶、针叶和枯枝等凋落物分解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6.8年、10.5年和14.5年,分解95%所需时间分别为29.3年、45.6年和63.1年;(2)无论阔叶还是针叶、枯枝,其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而有机碳分解率均随着时间而增高;利用指数衰减模型,获得凋落物有机碳的分解系数是阔叶>针叶>枯枝;(3)在每年凋落物输入峨眉冷杉林林地时,其中的阔叶、针叶和枯枝已经开始分解,当年可释放的有机碳分别为52.18 kg·hm^-2、4.32 kg·hm^-2和0.67 kg·hm^-2,各类凋落物每年有机碳释放总量为61.13 kg·hm^-2,占凋落时有机碳量的6.58%。  相似文献   
2.
长期施肥对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土壤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25年施肥对平凉黑垆土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C0)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C0)以施用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大,其中以S+NP处理最高,达1071.00μg/g,M+NP处理为940.85μg/g,M处理为776.90μg/g,分别比CK增加1.86倍、1.51倍和1.07倍,单施N肥处理对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影响不大,为399.10μg/g,仅比CK增加6.4%,NP配合处理为621.60μg/g,比CK增加65.76%。增施有机肥料可明显增大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C0),NP化肥配合施用也有良好效果,N肥单施无明显作用。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C0)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百分比为2.70%~6.34%,生物活性有机碳库的周转速率(K)为0.0223~0.0301d-1,生物活性有机碳库在土壤中的半周转期(T1/2)为22.55~31.09d。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C0)与土壤全氮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总有机碳(TOC)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羊的高频繁殖产羔技术,是随着规模化高效养羊,特别是肉羊及肥羔生产而迅速发展的高效生产体系.这种生产体系指导思想是:采用繁殖生物技术,打破母羊的季节性繁殖的限制,一年四季发情配种,全年均衡生产羔羊,充分利用饲草资源,使每只母羊每年所提高的胴体重量达到最高值.高效生产技术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母羊的繁殖生产潜力,按照市场需求全年均衡供应肥羔上市,使资金周转期缩短,最大限度提高养羊设施的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便于规模化管理.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和人们对食品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作为优质绿色食品的鹅肉消费已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养鹅具有投资小、耗料少、周转期短、效益高的特点,每只鹅饲养80d左右可盈利10-15元,成为农民创业、致富的一个新亮点。但在发展养鹅业的过程中,由于品种、设施、草粮、管理及疫病防治等综合技术的滞后,有些养殖户在好年景却没有好效益。下面对农村养鹅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羊的高频繁殖产羔技术,是随着规模化高效养羊,特别是肉羊及肥羔生产而迅速发展的高效生产体系。这种生产体系的指导思想是:采用繁殖生物工程技术,打破母羊的季节性繁殖的限制,可一年四季发情配种,全年均衡生产羔羊,充分利用饲草资源,使每只母羊每年所提高的胴体重量达到最高值。高效生产技术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母羊的繁殖生产潜力,按照市场需求全年均衡供应肥羔上市,资金周转期缩短,最大限度提高养羊设施的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便于规模化管理。母羊的1年2产或2年3产,是在充分利用现代营养、饲养和繁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6.
红壤微生物生物量C周转及其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采用14 C底物标记技术测定了三种不同质地 (红砂土菜地、黄筋泥桔园和茶籽园 )的红壤微生物生物量C的周转期。结果表明 ,在 2 5℃、5 0 %田间持水量培养条件下 ,三种红壤微生物生物量C的周转期分别为 80天、1 39天和 1 70天。周转期与粘粒含量关系较为密切 ,砂质土壤的周转期较粘粒土壤短 ,提示砂质土壤有机质易被微生物降解 ,有利于养分的迅速释放 ,而粘粒土壤则更有利于养分的持留。周转期与利用方式、pH以及有机质含量无明显相关。红壤微生物生物量C周转期总体上较报道的其他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周转期短 ,表明热带—亚热带地区酸性红壤有机质和养分周转相对较快 ,这有可能是造成红壤养分贫瘠的一个原因。根据周转期估算 ,通过微生物年周转的C量 (即年流通量 )为微生物生物量C的 2倍以上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政策和畜牧业产业化有效推进了生猪养殖的大力发展,表现为存栏量增加、养殖周转期缩短、优良品种比例提高和养殖规模提升,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如随意性养殖、搭建,防疫工作无序,病死畜随意处置及随处排污等.以笔者之见,当前生猪养殖须走出无序发展状态,坚持走安全、洁净、适度规模和效益之路.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8.
红壤微生物量氮的周转期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本文采用^15N标记底物法测定了三种不同肥力水平的红壤中微生物量氮周转 速率,结果表明三种红壤中微生物量氮的周期转分别为63天,89在和251天。  相似文献   
9.
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在养分循环和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意义   总被引:152,自引:5,他引:15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振立 《土壤》1997,29(2):61-69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壤微生物量包括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微生物磷和微生物硫及其周转,与碳、氮、磷和硫的循环及植物有效度之间的关系;土壤微生物量与环境的关系包括重金属和农药污染对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就土壤微生物量今后的研究重点提出一些看法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和人们对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作为优质绿色食品的鹅肉消费已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养鹅具有投资小、耗料少、周转期短、效益高的特点,每只鹅饲养80天左右可盈利10~15元,成为我市农民创业、致富的一个新亮点。但在发展养鹅业的过程中,由于品种、设施、草粮、管理及疫病防冶等综合技术的滞后,有些养殖户在好年景却没有好效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