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粘附是病原菌感染宿主的第一步,而粘附素在细菌的粘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病原菌一个重要毒力因子。随着对病原菌致病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在革兰阴性菌中发现了一类新的粘附素——三聚体自转运粘附素(trimeric autotransporter adhesions,TAAs)。这类粘附素广泛存在于变形菌门,是一类多功能的蛋白,经由细菌的Ⅴ型分泌系统分泌到菌体表面。被分泌到菌体表面的TAAs在大小和氨基序列上存在高度差异,但是它们在结构上却存在惊人的相似,即构成了一个头部-颈部-锚定区这样三聚化的类似于"棒棒糖"式的表面结构。文章就其结构、分泌机制和各区域功能进行了描述,以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病原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是引发感染的第一步.分泌到革兰氏阴性菌表面的自转运黏附素调节着细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是重要的毒力因子.本文综述了自转运黏附素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并且评价了自转运黏附素用于疫苗的潜力,有望为研制防御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疫苗提供新的设计靶位.  相似文献   
3.
F18大肠杆菌黏附素受体结合域鉴定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DNA重组技术将F18ab和F18ac大肠杆菌黏附素fedF亚单位内的第60~109位氨基酸残基区段(fedF1)和fedF全基因克隆入V型分泌系统MisL的载客结构域上,经DNA测序确证其正确阅读框后,含重组菌质粒pnirBMisL-fedF或pnirBMisL-fedF1经厌氧诱导后,与断奶仔猪小肠上皮细胞进行体外黏附试验。结果表明:FUT1基因M307位点中GG型和AG型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均能黏附上述重组菌,而AA型个体小肠上皮细胞则不能黏附。上述重组菌均能与兔抗F18ab菌毛FedF亚单位单因子高免血清发生玻板凝集反应。而FedF突变体FedF(M)的重组质粒菌则失去上述凝集和黏附特性。证明F18大肠杆菌黏附素fedF基因及其基因片段fedF1在大肠杆菌表面得到了功能性表达,F18ab和F18ac黏附素FedF直接介导F18大肠杆菌与易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大分子受体黏附结合,fedF1为黏附素FedF的受体主要结合域,其His88、His99是FedF黏附素受体结合域的重要氨基酸残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