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为选育耐高温耐盐红螺菌用于其粉状制剂研制,以降解水产养殖水体亚硝基氮功能达90%以上的耐盐红螺菌与能在60~70℃下生长的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通过正交试验探讨2种菌株的原生质体融合条件。分别对融合子进行温度、生长盐度和净化水质等功能测定,检出性能较优的融合子,同时采用电镜、细胞色素吸收光谱等方法,将融合子优良株与2种亲株进行比较鉴别。实验结果表明,2种菌株原生质体融合的最优条件为温度37℃,作用时间3 h,聚乙二醇(PEG)浓度为40%。在该优化条件下原生质体融合率为1.536%,筛选获得3株能在30~50℃良好生长的融合子(a、b、c)。融合子生长耐受温度较耐盐红螺菌亲株提高66%,但耐受盐度、降解养殖水体氨氮与亚硝基氮功能均与耐盐红螺菌亲株相近。其中融合子a菌株具有生长更快、性能更稳定的特点,其细胞形态特征、革兰氏染色属性、色素吸收峰等均与耐盐红螺菌相似。  相似文献   
2.
耐盐红螺菌对水产养殖病害细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宏端 《水产学报》2003,27(1):69-74
为探明光合理细菌对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功能,对病鳖、鳗及南美白对虾动物体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人工感染健康动物检测致病性;探讨耐盐红螺菌对病害细菌分离株的仰菌效能,和有效抑菌作用时细胞所处的生长期。试验结果表明,水产动物病害细菌分离株为孤菌属,气单胞菌属和假单胞菌属菌株;耐盐红螺菌的代谢产物对商害细菌分离株均有抑制作用,其平坂柳菌圈为1.2-1.4cm,最低抑菌浓度多为4-8倍稀释液;耐盐红螺菌的拮抗物质随细胞对数生长过程中生成,至细胞衰亡期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耐盐红螺菌拮抗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邱宏端 《水产学报》2005,29(3):362-366
耐盐红螺菌的无菌代谢产物经CM—Sephadex C-50弱阳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获得3个蛋白吸收峰:PSB2-1’峰,PSB2—2’峰,PSB2—3’峰。其中PSB2-1’峰对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PSB2-1’峰组分样品经透析脱盐,后进行SDS—PAGE电泳检测,其冷冻干燥样品进行毛细管电泳与MALDI—TOF质谱鉴定,结果表明PSB2-1’峰的抑菌蛋白物质已达到较高纯度,其准确分子量为9290Da。耐盐红螺菌拮抗物质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对紫外线不敏感,但对酸碱性较敏感;用蛋白酶处理,其抑菌活性受枯草杆菌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影响。耐盐红螺菌产生的拮抗物质可初步归属于小分子热稳定肽(SHSP)。  相似文献   
4.
耐盐红螺菌科细菌发酵酱渣生产蛋白饲料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酿造酱渣培养光合细菌,对物料配比、含水率、料层厚度、光照及干燥等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测定酱渣光合细菌蛋白饲料的全氨基酸成分,并将酱渣光合细菌蛋白饲料应用于鱼苗养殖实验。结果表明,以酱渣7份、麸皮3份配料,物料含水率54%~58%,料层厚度7.0~8.5cm,光合细菌接种量5%,和置于室内自然光照、25℃左右的温度下培养3d,酱渣光合细菌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为21.3%~22.7%,较原料酱渣提高35%以上,氨基酸总量提高20%左右;用酱渣光合细菌蛋白饲料喂养鱼苗,鱼苗成活率有所提高,但个体较小,作为饲料源可考虑与其它高蛋白饲料搭配使用  相似文献   
5.
对耐盐红螺菌科光合细菌应用于淡水斑点叉尾Hui、彭泽卿养殖后,水化学环境因子、细菌类群及养殖生物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鱼池泼施光合细菌后,水体NH4^+-N、NO2^--N、NO3^--N和COD下降,溶氧和pH上升;细菌类群及数量变化大致是:光合细菌提高3-50倍(多数在15-20倍), 硝酸细菌提高3倍,硝酸细菌提高4-5倍;斑点叉尾Hui养殖池的主要异养细菌肠杆菌科细菌提高9.4%,气单胞菌属降低7.5%,彭泽鲫养殖池的主要异养细菌假单胞菌属降低16%,肠杆菌科提高21%;养殖生物的养殖效果是:斑点叉尾Hui鱼苗个体增重提高15.7%,彭泽卿苗个体增重提高12.8%。  相似文献   
6.
以光合细菌培养基为基础,初步探讨提高耐盐红螺菌拮抗能力的培养基组分等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培养基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磷酸氢二铵,并在培养基中应缺省硫酸锰和氯化钙。以优化后的培养基培养耐盐红螺菌,最低抑菌浓度达32 AU.mL-1,较原光合细菌基础培养基提高了大约1倍。添加聚乙二醇400、D-山梨醇表面活性剂不能提高该菌的拮抗能力。  相似文献   
7.
耐盐红螺菌科细菌对淡水鱼池水质及细菌类群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对耐盐红螺菌科光合细菌应用于淡水斑点叉尾Hui、彭泽卿养殖后,水化学环境因子、细菌类群及养殖生物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鱼池泼施光合细菌后,水体NH4^ -N、NO2^--N、NO3^--N和COD下降,溶氧和pH上升;细菌类群及数量变化大致是:光合细菌提高3-50倍(多数在15-20倍), 硝酸细菌提高3倍,硝酸细菌提高4-5倍;斑点叉尾Hui养殖池的主要异养细菌肠杆菌科细菌提高9.4%,气单胞菌属降低7.5%,彭泽鲫养殖池的主要异养细菌假单胞菌属降低16%,肠杆菌科提高21%;养殖生物的养殖效果是:斑点叉尾Hui鱼苗个体增重提高15.7%,彭泽卿苗个体增重提高12.8%。  相似文献   
8.
对4株红螺菌(荚膜红假单胞菌PSB-2、球形红假单胞菌PSB-3、胶质红假单胞菌H1和沼泽红假单胞菌H10)的去细胞上清液(CFS)抑制水产养殖病原菌的作用进行研究,并探讨养殖水体环境对红螺菌拮抗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4株红螺菌在细胞生长稳定期后能有效分泌拮抗物质,其去细胞上清液(CFS)对20多株水产养殖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从抑菌活性看,荚膜红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强于其他菌株:荚膜红假单胞菌对水产养殖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8~64 AU/mL,而其他红螺菌株多为4~16 AU/mL.在养殖水体的生态因子中,水体pH、NH4 -N与NO2--N对红螺菌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影响较大,pH7~9,NH4 -N低于5 mg/L、NO2--N浓度低于7mg/L时抑菌活性较强,而养殖水体温度与溶氧变化对红螺菌的抑菌活性基本无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