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5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32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3 毫秒
1.
盐酸处理蚕卵酯酶A4的活性变化及其与滞育性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从家蚕C108品种蚕卵精制酯酶A4,首次测定了产卵后24~96h浸酸蚕卵酯酶A4的ATPase活性。蚕卵经盐酸处理后在体外5℃1~2d或体外25℃1~3h出现酶活性峰。与低温活化蚕卵比较,产卵后24~96h的浸酸蚕卵,在体外5℃酶活性峰出现时间提早了8.5~22d,在体外25℃提早了3~9h。浸酸后蚕卵迅速解除滞育,滞育发育时间显著缩短。将不同卵龄未浸酸蚕卵与盐酸处理蚕卵酯酶A4的ATPase活性峰出现时间差制成曲线,在体外5℃或25℃的结果几乎都完全与5℃冷藏时蚕卵的滞育发育时间曲线重叠。盐酸处理蚕卵酯酶A4的活性变化与蚕卵活化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滞育是昆虫适应环境的重要生理特性,家蚕的滞育还与其经济性状有着密切关系,相关生物学问题一直是研究热点。家蚕滞育发生于胚胎早期,为卵滞育型,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支配。家蚕二化性品系卵的滞育性由亲代卵期即胚胎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本文就近年对家蚕滞育及解除过程中生理生化机制、分子机制和遗传机制方面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滞育过程中涉及的色素、酯酶A4、多巴胺、氧化循环过程的物质变化,二甲亚砜对解除家蚕滞育的影响以及滞育激素作用过程中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亚家族成员对家蚕滞育非遗传多型性的分子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光周期对浙北地区桑螟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螟对光周期的感应效应试验证明 ,桑螟进入越冬状态是由短期光照引起的兼性滞育 ,3、4龄虫期是光感应的重要阶段 ,完全滞育与非滞育 ,只有在一定的连续光照条件下才产生 ;在温度 2 4 6℃时桑螟的临界光周期时数为 13h 40min ,浙江省湖州地区桑螟的临界日长日期为 9月 5日。初步探明湖州地区 (30°5 3′)第 4代桑螟发生分化而形成局部世代及世代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上年中秋制种的滞育卵经复式冷藏处理,到当年夏蚕期饲养,夏制种再经中秋蚕期饲养,进行了有滞育多化性品种的省力保种试验.夏蚕期其生命力较对照组低1.2%~1.9%,生种率上升16.0%,差异达显著程度.中秋蚕期生命力高1.0%,生种率低0.9%,完全恢复正常.重复试验,结果一致.有滞育多化性品种用滞育卵复式冷藏处理一年二次省力保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菜粉蝶滞育的诱导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菜粉蝶的光周期反应属于长日照发育型 ,短日照是诱发滞育的主导因素 ,但高温可抑制其光周期反应 ;食料对诱导滞育的作用不大。在 1 7℃下 ,南昌地区菜粉蝶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 1 1h 44min。  相似文献   
6.
草地螟在我国部分地区有滞育现象.是影响越冬虫源分布和种群数量变动的重要原因之一.1982—1984年观察研究结果,光周期是影响滞育性的决定性条件.其临界光周期为14—15小时,最低临界点13小时,最高临界点16小时,温度是影响年度间滞育量的重要因素.以光周期划分草地螟的滞育区和非滞育区,是掌握虫源基地的重要依据.以滞育区的气温变化,分析幼虫滞育量,对展望种群数量的自然积累或衰落,即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温度与湿度对小麦吸浆虫化蛹羽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活动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在室温日均温度19.1℃下,适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为17—25%,最适土壤含水量为22—23%。在湿度(土壤含水量20%左右)满足的条件下,最适宜的温度为22℃,低于20℃高于24℃活动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百分率明显下降。不论温、湿度条件适宜与否,在幼虫中普遍存在着一部分不化蛹羽化的滞育幼虫。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我国各棉区20个地理种群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滞育诱导的光温反应。结果显示,位于华南棉区的种群不具有滞育特性;长江流域中下游南部地区的种群具有较短的滞育诱导光周期;而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北部、黄河流域棉区、北部特早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的种群对光温诱导的滞育反应则极为敏感。表明我国棉铃虫在生态适应性上存在明显的分化。依据研究结果,作者将我国棉铃虫分为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生态型并划分了各生态型的生态区域。  相似文献   
9.
缪云根 《蚕业科学》1989,15(3):165-167
家蚕卵中酯酶A_4与滞育发育具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此酶具有较低的水解专一性,是一种广泛作用于生物体内各种酯键的酶。酯酶A_4能水解结合型胆甾醇的酯键,并且其活性表现与滞育发育的时间进程相一致。酯酶A_4对cAMP的水解作用表现为两个峰,而对cGMP的水解作用,在精制后第10—13日间活性高于其它时间,但变化较缓慢。  相似文献   
10.
家蚕滞育卵长期保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了不同温度保存的9个原种及2对杂交种的滞育性及多元醇量的变化,对长期保存卵进行了养蚕试验。结果表明:5℃保存卵在产卵100日后滞育开始解除,150日左右孵化率达到最高峰,200日后急剧下降。不同品种间无明显差异。1℃保存卵在产卵后180日左右开始解除滞育,原种在200-300日之间孵化率最高,300日后显著降低,而杂交种产卵后450日孵化率仍在80%以上。-1.5℃保存卵在产卵后500日仍呈滞育状态,但转入5℃保存80日后可获得孵化能力,到产卵后700日孵化率大致在60%左右。不同温度保存卵滞育的解除,与卵内山梨醇及甘油量的减少呈相同趋势。养蚕结果表明,用1℃保存410日以及-1.5℃保存700日的杂交种,除孵化率比当年生产的冷藏浸酸种低外,其它饲育成绩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