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4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34篇
  18篇
综合类   73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索农村宅基地规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州省江口县鱼良溪村为例,采用参与式制图方法绘制出坝区村域宅基地现状图,并对其规模特征进行解析,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宅基地规模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宅基地平均面积为224.01 m2,普遍存在宅基地面积超标现象;②农户宅基地面积集中在100 m2~300 m2,占比达到81.48%;0~100 m2区间的宅基地数量最少,仅占比2.61%;③影响坝区农户宅基地面积的因素主要有农户家庭总收入、家庭非农就业率、高程、坡度、与村委会距离、与道路距离、与河流距离,其中家庭非农就业率对宅基地面积的影响最大,与河流及村委会距离的影响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农村宅基地改革持续推进,为更好地规划利用农村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015年提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2019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提出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我国学者在宅基地的有偿退出意愿、有偿退出机制、有偿退出模式、有偿退出利益主体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的来说,在宅基地有偿退出的基础理论、补偿退出机制、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在辨析宅基地宅基地流转概念的基础上,对学界内的宅基地流转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归纳评述了宅基地能否流转的三种观点,并针对我国近年宅基地改革中的试点实践提炼了宅基地流转的三种创新方式。当前,我国宅基地改革试点已逐渐进入经验总结阶段,未来将有望全面深化、推广改革,实现城乡土地联通配置,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法律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在我国目前法律框架下,还是不受肯定的;但是出于土地利用价值的最大发挥和对农民对土地利益的保护,流转是十分必要的,且事实上存在的地下流转市场呈失控状态。与其立法禁止,不如“改堵为疏”,立法对宅基地流转予以确认,建立良好的流转管理体制,以雏护农民的利益。土地权利和利益的合理配置,也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我县以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契机,结合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促进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积极引导和鼓励居住在高山、深山的农民下山脱贫,2003年,制订了《遂昌县下山移民工程8年规划》和《遂昌县“下山移民工程”实施意见》,正式启动了“下山脱贫工程”。特别是2004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乌溪江库区困难群众异地脱贫工程以来,我县进一步加大了下山脱贫工作力度。通过两年的实施,建立了下山脱贫小区16个,共安置下山脱贫2442户,9555人,总投资达3.6亿元。下山脱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山迁移后农民的行路、饮水、用电、上学、就医、通讯、娶亲、发展等问题得到逐步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使多数农民十分“牵肠挂肚”的“责任田”(原承包土地)和“难以割舍”的“老房子”(原宅基地)问题也逐步得到完善解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按照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1.开展"二选一"试点,探索农村住房产权制度改革2010年初,杭州市在富阳市场  相似文献   
7.
从主观认知视角出发,构建农户对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的认知与决策行为的形成机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农户政策认知-行为决策逻辑路径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农户政策认知-行为响应路径的整体表现为“初步认知→主观态度→参与意愿→行为决策”,且变量间存在正向影响,主观认识上依次反映信息加工的政策认识过程。2)初步认知、主观态度与参与意愿对行为决策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不高,以认知-行为四象限解释可能存在认知与行为悖离的表现。3)囿于人的认知与行为的复杂性,一方面,客观因素中家庭特征、文化观念、代际差异以及社会经济不可避免的成为影响土地政策认知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主观上政治信任、利益偏好、乡土情怀以及从众行为或多或少对农户政策认知与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切实影响政策执行与落实。  相似文献   
8.
<正>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即将进入试点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并未明确规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登记与权利变动的关系.土地登记兼具私法功能和公法功能,宅基地使用权是实行登记生效主义还是登记对抗主义,仅仅着眼于宅基地使用权的私权维度予以考察未免有失偏颇.无论是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土地用途管制的实施,还是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程的推进,均有赖于健全完备的宅基地登记信息资料.明晰宅基地权利归属,消除引发宅基地纠纷的隐患,促进和谐农村的构建也同样离不开宅基地登记信息资料.实行宅基地使用权登记生效主义,能有效引导农民的登记行为,从而构建起完善的宅基地使用权登记信息系统.在农村居民点实行跨村乃至跨乡镇整理以后,农村熟人社会已经演绎成半熟人社会,乃至陌生人社会.因此,宅基地使用权借助于登记这一公示形式来表彰其权利的存在便成为立法之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居民因居住生活而建造房屋等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包括住房、辅助用房(如厨房、厕所、禽畜舍、沼气池以及庭院或天井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