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7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7篇
  94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田间颠簸环境影响农业机器人采集实时稳定图像问题,提出了基于Harris和卡尔曼滤波的农业机器人田间稳像算法。首先,利用摄像头获取田间抖动视频图像序列,进行图像子区域划分并计算各区域灰度均方差,进而确定各区域Harris角点阈值;通过自适应角点阈值设置,增加角点距离约束,完成图像角点检测。然后,对检测出的角点进行光流跟踪,计算出帧间运动估计参数。最后,利用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对运动估计参数进行平滑操作并动态调整滤波平滑性能,获得精确运动估计矢量。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Harris角点检测算法区域平均分布标准差减小;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在保证平滑随机运动前提下,跟踪主动运动性能平均提升30.75个百分点;稳像后的图像峰间信噪比提升15.93%,单帧处理时间为25.66 ms,满足农业机器人30 f/s高速图像采集时同步稳像对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2.
高山树线交错带是高海拔地带对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稳定性在生态系统变化中具有显著指示作用。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对土壤不同活性有机碳进行连续分级分离,研究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在海拔环境梯度下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结果表明,高山树线交错带土壤有机碳主要集中在物理分级组分(≥0.02 mm),且粒径越大有机碳含量越高,即主要以颗粒态有机碳形式存在,占比均高于98%;在<0.02 mm有机-无机复合体中有机碳采用化学分级分离,这部分有机碳占比低于土壤总有机碳2%,且主要以腐殖质(胡敏素)形式存在(占土壤总有机碳0.6%~0.8%),腐殖质占有机碳比例远低于一般土壤;随着海拔升高,土壤有机碳总量上升,颗粒态有机碳(物理分级组分)比例升高,胡敏素类腐殖质比例下降。因此,川西高海拔树线交错带的高寒土壤有机碳,主要以不稳定有机碳(POC)形式存在,随着温度上升(海拔降低)将导致土壤矿质化和腐殖化加剧,有机碳总量下降,土壤不稳定性组分(物理分级组分)降低,土壤稳定性(腐殖化比例)上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鞋印是刑事侦查的重要物证之一,如何对积累的大量鞋印花纹图像进行自动归类管理是刑事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与其他类图像不同,鞋印花纹图像具有种类多但数目未知、同类花纹分布不均匀且同类花纹数目少的特点。基于鞋印花纹图像的这些特点,用目前典型的聚类算法对鞋印花纹图像集进行聚类,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对鞋印花纹图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K步稳定的鞋印花纹图像自动聚类算法。方法 对已标记的鞋印花纹图像进行统计发现,各类鞋印花纹之间在特征空间上存在互不相交的区域(本文称为隔离带)。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寻找各类鞋印花纹之间的隔离带,来将各类分开。过程为:以单调递增或递减的方式调整特征空间中判定两点为一类的阈值,得到数据集的多次划分;若在连续K次划分的过程中,某一类的成员不发生变化,则说明这K次调整是在隔离带中进行的,即聚出一类,并从数据集中删除已标记的数据;选择下一个阈值对剩余的数据集进行划分,输出K步不变的类;依此类推,直到剩余数据集为空,聚类完成。结果 在两类公开测试数据集和实际鞋印花纹数据集上进行实验,本文算法的主要性能指标都超过典型算法,其中在包含5792枚实际鞋印花纹数据集上的聚类准确率和F-Measure值分别达到了99.68%和95.99%。结论 针对鞋印花纹图像特点,提出了一种通过寻找各类之间的隔离带进行自动聚类的算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且算法性能受参数的变化以及类的形状影响较小。本文算法同样适用于具有类似特点的其他数据集的自动聚类。  相似文献   
4.
5.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在酸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作为酸奶稳定剂及其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0.5%-1.0%取代度0.02左右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能改善酸奶的组织形态、降低离心沉淀率、增加黏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能量方面考察高对称性 d 过渡金属配合物中的 Jahn-Teller 效应;运用Jahn-Teller 效应稳定化能从理论上推测 Jahn-Teller 畸变的程度和畸变的几何性质;同时简要地讨论了 Jahn-Teller 效应对 d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特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酸化处理抑制杨木APMP纸浆返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草酸、硫酸等对黑杨APMP浆进行酸化处理,研究了酸化对黑杨APMP浆的光致返黄和热致返黄的抑制作用并对其机理进行讨论。结果表明①酸化处理能提高APMP浆的白度和白度稳定性。②各种酸对APMP浆的返黄抑制作用不同;试验所用的酸中,草酸最优。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不同改性明矾浆能否作为修复中、低度Cd和Pb污染土壤的重金属钝化剂,采用土培实验研究了不同改性明矾浆和系列添加浓度对污染土壤中可提取态Cd和Pb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可提取态Cd和Pb的含量随明矾浆添加量的增大和钝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同等钝化剂添加量条件下,热碱改性明矾浆钝化土壤中Cd和Pb的能力优于其他三种明矾浆,如添加浓度为5.0%,放置时间为16周的热碱改性明矾浆处理,其可提取态Cd和Pb含量分别为1.04、19.87 mg·kg-1,与对照相比(可提取态Cd和Pb含量分别为2.12、50.8 mg·kg-1),降幅分别为51%和60.9%,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测试结果证实,原明矾浆经过热碱改性后其粒径变小,比表面积增大,增加了明矾浆与污染物的接触面积,使其与重金属的吸附固定能力有所提高,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Cd和Pb的可提取态含量,从而降低其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In this paper the stabilization of ground reinforced by plastic drain board is analyzed and calculated by reliability method. The reliable index is calculated by polyhedron error function, based on studying variability of the shearing strength of reinforced ground. The standard of ground stable index is proposed through some practical works.  相似文献   
10.
Soil physical structure causes differential accessibi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to decomposer organisms and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SOC storage and turnover. Techniques for physical fraction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n conjunction with isotopic analyses (δ13C, δ15N) of those soil fractions have been used previously to (a) determine where organic C is stored relative to aggregate structure, (b) identify sources of SOC, (c) quantify turnover rates of SOC in specific soil fractions, and (d) evaluate organic matter quality. We used these two complementary approaches to characterize soil C storage and dynamics in the Rio Grande Plains of southern Texas where C3 trees/shrubs (δ13C=−27‰) have largely replaced C4 grasslands (δ13C=−14‰) over the past 100-200 years. Using a chronosequence approach, soils were collected from remnant grasslands (Time 0) and from woody plant stands ranging in age from 10 to 130 years. We separated soil organic matter into specific size/density fractions and determined their C and N concentrations and natural δ13C and δ15N values. Mean residence times (MRTs) of soil fractions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changes in their δ13C with time after woody encroachment. The shortest MRTs (average=30 years) were associated with all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POM) fractions not protected within aggregates. Fine POM (53-250 μm) within macro- and microaggregates was relatively more protected from decay, with an average MRT of 60 years. All silt+clay fractions had the longest MRTs (average=360 year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were found inside or outside of aggregate structure. δ15N values of soil physical fraction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RTs of the same fractions, suggesting that higher δ15N values reflect an increased degree of humification. Increased soil C and N pools in wooded areas were due to both the retention of older C4-derived organic matter by protection within microaggregates and association with silt+clay,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new C3-derived organic matter in macroaggregates and POM fr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