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9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随着淤地坝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加强管护在淤地坝的运行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山西省探索出了产权制度改革、“护坝田”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坝系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持续发挥。针对淤地坝管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向市场、依法管护、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汾西县淤地坝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该县的淤地坝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仅2000年以来,共计新建骨干坝9座、中小型淤地坝97座、生产坝361座。在淤地坝建设和管护中该县走出了一条坚实而富有成效的路子:一是整合资金,大大推动了全县淤地坝建设进程;二是大力推行“护坝田”制度,充分保证了淤地坝滞洪减灾、淤地造田、控制水土流失、提高粮食产量等效益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3.
江苏沿海滩涂互花米草及坝田工程促淤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特别是辐射沙洲滩涂的近岸部分近期围垦开发的前景广阔。该文利用互花米草与坝田工程方法,设计了两种滩涂促淤试验方式,通过多次观察、测量计算及比较分析,得出仅利用互花米草(Ⅰ)的方法促淤速度较慢,但持续时间长,累积效果明显,而使用坝田中栽种互花米草(Ⅱ)的方法,互花米草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坝田的促淤速度虽然快,但持续时间短,另外在方法Ⅱ中,大坝田和敞口坝田的促淤效果最佳,各类坝田中基本都形成一个有共性的淤积三角形形态,反映了淤积形态受潮流与地形控制的特性,最后探讨了工程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4.
2003年以来,临汾市抓住国家加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机遇,使淤地坝建设这一亮点工程在全市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新建淤地坝425座,其中骨干坝99座,中小型淤地坝326座,先后建成了一批特色坝系工程,加上原有的基础,全市淤地坝累计已达到10891座。其主要经验是:科学规划设计,提高工程质量;集中项目投资,部门协同作战;落实“护坝田”制度,加强工程管护。针对淤地坝工程的建设运行实际,提出了加强防洪保安和充分发挥增产增收效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临汾市西部山区吉县的多条小流域坝系调查,认为淤地坝是一种具有拦沙、蓄水、淤地、防洪等多种功能的水土保持沟道工程措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淤地坝建设,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推动土地合理利用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保证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吉县属水土流失严重的多沙粗沙区,同时也是贫困区,地方财力有限,乡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自筹能力不足,坝系建设仍应继续实行以国家投入为主,集体、农民投入为辅的投资政策.在坝系工程运行管理上,应积极推行"护坝田"制度.  相似文献   
6.
对于已建成的淤地坝工程,如何实现"以坝养坝",是保证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近十多年来,临汾市立足本地实际,从规范化建设、投资体制多元化、工程项目科学管理等方面入手,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护坝田"制度,为淤地坝的管护提供了经验。介绍了基本做法与主要经验,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建设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在山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在淤地坝建设与管理中,要不断深化工程内涵,扩展外延,真正把其放在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位置;要进一步凝聚社会合力,变水利部门单一作战为全社会联合攻坚;要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和效益优先的原则,使淤地坝建设和管理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要按照规划设计和“三制一报”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级水利部门监管、监督作用;要以“护坝田”工程管护方式为龙头,强化“专项资金、专项管理、专业队伍”的“三专”管护模式。  相似文献   
8.
河曲县政府最近出台《推行“护坝田”制度。加强淤地坝工程管理》政策。千余座淤地坝的管理维护资金从坝内土地中解决,以坝养坝,自我维护,使工程管理进入科学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大宁县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全县土地总面积967 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到83.4%,年均输入黄河的泥沙达947万t,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建成淤地坝348座,淤成坝地486.7 hm2。为了切实加强管理,逐步探索出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落实资金,公开招聘,加大宣传,监督检查等一套具有本地特色的管护经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