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7篇
林业   97篇
农学   53篇
基础科学   27篇
  192篇
综合类   276篇
农作物   40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我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频繁。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干旱、大风、沙尘暴、洪水、泥石流以及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 ,严重地影响到盆地的生态安全。在RS、GIS及 GPS等技术支持下 ,研究各自然灾害的孕灾机理及过程 ,建立自然灾害的监测评价及预警系统 ,对于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雪灾对农业影响的损失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雪灾对宁波市农业影响的损失,并对其进行评估。本研究选取宁波市2014年一次降雪过程,基于自然灾害理论,综合考虑形成雪灾损失的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将遥感、地理信息技术与雪灾损失相结合构建雪灾损失评估模型。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图,提取农业用地,将雪灾对农业影响的损失区域划分为低损失、中损失和高损失,并进行分区评述。结果表明:余姚市的积雪覆盖面积最大,且雪灾各损失等级所占面积均最大,受灾最严重;海曙区、江东区和江北区无积雪覆盖,无雪灾损失。雪灾高损失区域主要位于海拔较高的余姚南部和鄞州西部山区。  相似文献   
3.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representation of regions in the process of image processing, the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applied to representation of spatial uncertain area in image based on Cloud-model. In two-dimension universe of discourse of image, the linguistic term of the polygons, which have uncertain edge, can be accomplished by relaxation iteration. The linguistic term of the polygons can be considered Cloud-core of Cloud-model.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ixels of transition region of fuzzy edge, Object-clouds of polygons can be constructed by Backward-cloud-generator. So Object-cloud can be representation model of spatial uncertain area and spatial uncertain area in image can be represented by digital characteristics of Object-cloud. Experiments testify the method. It enriches the cloud theory, and proposes a new idea for image comprehending and analyzing, especially remote sensing image.  相似文献   
4.
基于RS和GIS的吉林省城乡居民地区划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吉林省的城乡居民地的空间格局对于城镇建设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以TM为数据源提取了吉林省居民地空间分布信息。在GIS技术支撑下,结合区划理论和聚落地理学说,分析了吉林省城乡居民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吉林省城乡居民地空间分布区划为三个区,分别是东部区、中部区和西部区。中部区城镇居民地和农村居民地密集,且城镇化程度最高;东、西部区城镇居民地景观指数无明显差别,但农村居民地的景观指数明显有差别。从居民地分布类型来看,城镇居民地与农村居民地在各区内都呈随机分布,但其指示参数最近邻点指数还是体现出明显的区划差异。  相似文献   
5.
基于RS和GIS的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山丹县1985年和2000年TM系列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国家农委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和质量变化等方面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域15年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Mark-ov模型,对该区域未来30年内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年间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总量增加,其中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增幅较大;林地、草地、和城乡居住建设用地总量减少,其中草地和林地下降最快,草地植被利用过渡或退化较为严重,水资源利用态势更加严峻,耕地的稳定性较强,其它类型土地的稳定性较差。未来30年内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基本趋势是:耕地、水域面积、未利用土地将持续增加,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增长缓慢,林地、草地将持续减少。增加的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将主要来源于草地和林地植被的人为减少或自然退化,生态环境将趋于恶化。  相似文献   
6.
生物遗传育种技术的进步以及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动了世界农业的发展。但这种农业增长模式也带来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精细农业的理论体系。对精细农业技术思想、技术体系、技术应用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分析了精细农业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3S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介绍了3S技术在我国林业中的发展情况及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3S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前景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林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3S、数据挖掘、基于COM的B/S模式和Web技术等几个角度阐述了上述4种信息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状况,分析总结了3S技术在林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信息技术在林业应用中的几个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AHP-熵权TOPSIS模型的辽宁省各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定量分析评价辽宁省各城市土地承载力状况并对其障碍因子进行诊断,为辽宁省土地利用合理开发提供建议,也为区域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18年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获得土地各类型用地面积并结合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了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熵权TOPSIS模型,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土地承载力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辽宁省城市分别呈现不同的承载力状态。盘锦市、大连市以及沈阳市土地承载力相对较高,但社会子系统是制约其土地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鞍山市和营口市承载力表现为相对低的状态,其经济子系统的是制约土地承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结论]辽宁省各城市土地承载力距离其理想状态还有着一定距离,应促进社会、经济、资源3个子系统协调发展进而提高土地承载力。  相似文献   
10.
1BL/1RS易位系是小麦育种的重要亲本,但1RS Sec-1位点表达的ω-黑麦碱是导致小麦加工品质不佳的重要因素。为消除ω-黑麦碱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挖掘1BL/1RS易位系的育种潜力,本研究利用低能N+离子束处理1BL/1RS易位系小麦干种子,利用醇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筛选ω-黑麦碱表达缺失突变株系,1RS染色体特异引物鉴定携带1RS染色体的突变株系,结果共创制出9个ω-黑麦碱基因Sec-1位点表达缺失的新的1BL/1RS易位系种质。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这些1BL/1RS易位系新种质的籽粒蛋白含量、面筋指数、稳定时间等加工品质性状显著提高,株高、穗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无显著变化。ω-黑麦碱表达缺失突变体的育成为培育优质抗逆小麦品种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