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5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比球形预制破片在偏心起爆方式与中心起爆方式爆炸驱动下的飞散动态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破片初速、飞散角分布进行定向性能的分析,计算结果与理论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该有限元计算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对辽宁省抚顺县哈达林场台沟种子园的长白落叶松花粉飞散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散粉期历时8天左右,主要集中在前3天。在无风条件下,一天内花粉的飞散数量,随着温度由低天高呈现由少到多的变化,在有风的条件下,散粉量随着风速的增减而呈现增多或减少。树冠不同部位花粉密度不同,树冠上部明显小于下部,花粉在园内水平分布不均匀,由西到东花粉量逐渐增加,在种子园的西部花粉量由北到南逐渐增加,花粉量在水平  相似文献   
3.
生长季苹果园冠层空气中斑点落叶病分生孢子飞散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生长季苹果园冠层空气中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分生孢子逐日和逐小时的捕捉,同时记载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等气象数据,分析发现,6至7月份为整个生长季中孢子飞散的高峰期,影响孢子飞散的主要气象要素为降雨和风,一天中孢子飞散的动态是昼多夜少,9:00-22:00孢子飞散量占全天的87.2%,孢子飞散的最高峰为15:00-16:00,各小时孢子飞散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和田间观察试验,对高粱炭疽病的重要流行环节——分生孢子盘产孢、孢子飞散传播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保湿时间、温度和光照条件与高粱炭疽病分生孢子盘产孢量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即保湿时间越长,产孢量越多,其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165×EXP{-3.326 764×EXP〔-0.302 4(x-3)〕}(r=0.99);温度与产孢量间的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226×Sin2(-0.619 048x+0.157 738 0x2-0.000 744 0x3)(r=0.91);在散射光条件下的产孢能力与在黑暗条件下没有显著性差异。昼夜孢子的释放量没有明显差异;植株上孢子的垂直分布情况有显著规律性,从顶叶至底叶孢子的分布呈递增趋势,病斑的田间分布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5.
采用病害流行学常规方法研究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在黄瓜中流行的规律,结果表明:病害显症总共需要5d,显症后的前3d可出现90%的病斑,显症的最后2d出现的病斑仅为10%;黄瓜的叶位与抗侵染力显著负相关(P≤0.05),叶位越低,抗侵染能力越弱,随着叶位的提高,叶片的抗侵染力也明显提高;黄瓜不同叶位上的病斑产生游动孢子囊的数量不同,叶位越低,病斑产生游动孢子囊的数量越多,随着叶位的提高,病斑产生游动孢子囊的数量明显减少。病菌游动孢子囊飞散的数量随着高度的增加,数量不断减少。病斑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6.
普通型玉米锈病菌孢子飞散、传播及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吉林省普通型玉米锈病菌孢子飞散、传播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锈菌夏孢子白天飞散数量略多于夜间;小雨天捕获的孢子数量可比晴天多2倍左右。空中孢子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高度(x)和孢子数量(y)的关系可用指数方程y=19.24exp(-0.027 89x)描述。在锈病的近程传播中,距菌源区距离(di)和锈病的发病程度(xi)的关系呈S型曲线,顺风向传播梯度可用Xi=505.27exp(-0.058 3di)描述;侧风向传播梯度可用Xi=988.32exp(-0.115 9di)描述。在菌源较多情况下,玉米锈病在1个月时间内顺风向传播距离大约为90~100 m;侧风向传播距离为50~60 m。玉米生育后期锈病在田间的分布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影响水曲柳花粉成熟和飞散的关键因素,揭示花粉飞散规律,为水曲柳种子园的设计及升级改造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苇河林业局青山林场水曲柳种子园进行初步研究,对水曲柳开花期间花粉在时间和空间分布,水平和垂直分布,及花粉的飞散规律进行观测研究.[结果]园内雄花于5月10日开始散粉,散粉期从5月10~15日,花粉浓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以及水平和垂直分布与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花粉浓度的最大值(4 737粒)在9:00~ 15:00.[结论]影响花粉飞散的因素中,环境因子(风速、温度、相对湿度、风向)起主要作用.影响花粉量大小的因素中,温度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飞散时空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多雨潮湿地区常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研究旨在明确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孢子囊飞散的影响,确定孢子囊飞散与病情变化之间关系,揭示避雨栽培对病菌数量的控制作用,推测避雨栽培下霜霉病的初侵染来源,为葡萄霜霉病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年生长季7-9月份,分别对沈阳地区露地和避雨栽培小区内葡萄霜霉病发病情况进行定株定枝系统调查,统计得到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应用SPSS19.0中回归曲线估计程序构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模型,获得能描述不同栽培模式下葡萄霜霉病发病动态的模型参数,并推导2种栽培模式下霜霉病流行时期和流行速率。通过对田间小区内的孢子囊飞散进行定期监测,对比不同栽培模式下孢子囊飞散时间动态差异,探索关键流行时期内病害流行速率与捕孢量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孢子囊水平、垂直方向飞散的影响,明确关键流行时期内孢子囊的主要来源和孢子囊飞散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避雨和露地栽培下葡萄霜霉病的季节流行曲线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典型的S形曲线。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明确了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露地和避雨栽培下病害流行时期:指数增长期分别为7月5-23日和8月18-30日,逻辑斯蒂增长期分别为7月23日至8月19日和8月30日至9月17日,衰退期分别为8月19日至葡萄生育末期和9月17日至葡萄生育末期。露地栽培下整个生长季孢子囊飞散表现为多峰曲线,当日降雨对孢子囊飞散有显著的冲刷作用。沈阳地区露地和避雨栽培下孢子囊飞散盛期分别为7-8月和8-9月。避雨栽培可明显降低空中孢子囊数量,从而减少孢子囊与避雨设施内葡萄叶片的接触概率,达到降低菌源基数的作用。避雨设施边行最早捕获孢子囊,且数量最多,随着逐渐向中心靠近,首次捕孢时间逐渐推迟,数量逐渐降低。葡萄叶幕对于孢子囊水平方向的飞散具有显著的阻隔效应。不同栽培模式下均以接近地面处的捕孢量最大,且随着高度增加,捕孢量逐渐减少。避雨设施对于接近棚顶处的孢子囊飞散有着显著的遮蔽作用。【结论】避雨栽培可推迟葡萄霜霉病始发时间和首次捕孢时间,缩短病害流行过程和孢子囊飞散周期,显著降低病害流行程度和孢子囊飞散数量。孢子囊飞散受到葡萄叶幕和避雨设施显著的阻隔效应。避雨栽培下葡萄霜霉病的初侵染主要为本地露地栽培下葡萄霜霉病病株上的病斑产生的孢子囊。  相似文献   
9.
 对生长季马铃薯冠层空气中Aternaria solani (Ell. & G. Martin ) 分生孢子的数量和马铃薯早疫病发生程度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空气中分生孢子数量与早疫病发生程度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影响空气中分生孢子数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出苗至收获(6~8月份)期间,当病情指数低于4时两者之间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随着病情指数的增高二者的线性相关性降低。天气条件对空气中A. solani 分生孢子数量的影响明显,通常降雨2 d后空气中孢子的数量会有一个高峰,日平均气温(地上2 m)低于18℃的条件下,空气中孢子数量会显著减少。一天中6∶00 am至16∶00 pm空气中A. solani分生孢子数量较多,17∶00 pm至次日5∶00 am孢子数量较少,分别占全天总量的 60.95%和 39.05%,各小时孢子飞散量占全天比例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空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油松无性系种子园花粉浓度及飞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万家沟油松无性系种子园已达盛果期,为了不断改良提高种子产量和品质,1995、1996连续两年进行花粉浓度及飞散规律的观测。结果表明:园内雄球花通常于5月中旬开始散粉,花期持续5-12天。花粉浓度的时空变化及传播距离主要受温度、湿度、风速和风向等气象因子的影响,一天内花粉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12-18时,0-8m范围内花粉浓度呈双峰曲线变化,并以6m处花粉浓度最大,占总接收量的48%;主风方向接收量占15-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