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7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轮耕对冬春休闲旱地土壤结构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半干旱区合理的耕作制度,改善旱地土壤结构,提高农田生产力,于2007—2010年在宁南旱区进行了冬闲期免耕/深松/深松(N/S/S)、深松/免耕/免耕(S/N/N)、连年免耕(NT)及连年翻耕(CT)4种不同耕作模式试验,研究了轮耕对土壤孔隙度、团聚体结构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S/S轮耕处理较CT和NT显著降低了冬春休闲旱作农田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降低幅度2.5%~3.1%,较S/N/N轮耕处理20~4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提高了2.8%(P0.05);NT处理与S/N/N轮耕处理0~40 cm土层0.25 mm机械稳定性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高于翻耕处理。连续两年以上免耕处理(NT和S/N/N)能够促进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增加了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的破坏率,提高了土壤的结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在冀北地区开展8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早疫病田间药效试验,以筛选可有效防治马铃薯早疫病的药剂。试验选取马铃薯品种夏波蒂,在田间初次发现马铃薯早疫病时第1次施药,施药间隔7 d,共施药3次,第3次施药后7 d,调查药剂防治效果以及药剂对马铃薯植株的安全性,并对供试药剂对马铃薯早疫病防治效果与试验小区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药剂茎叶喷雾对马铃薯生长均安全;70%丙森锌WP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1.05%,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75%肟菌·戊唑醇WG、60%唑醚·代森联WG以及18.7%烯酰·吡唑酯WG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均达到了70%以上,其余供试药剂防治效果分布在36%~65%。70%丙森锌WP、75%肟菌·戊唑醇WG和60%唑醚·代森联WG对马铃薯总产量的增产率和商品薯增产率都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和其他供试药剂处理,与对照相比,马铃薯总产量的增产率分别为19.96%、16.03%和14.3%,商品薯增产率分别为56.17%、50.02%和40.77%。根据冀北地区马铃薯种植和杀菌剂使用现状,在发病初期使用70%丙森锌WP、75%肟菌·戊唑醇WG和60%唑醚·代森联这3种药剂处...  相似文献   
3.
楠木古今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楠(古写作柟或(木丹))木是民间对多种楠树的通称,其中桢楠经济价值尤高而最负盛名,古今群众都乐于种植和利用.楠木自古即为人们喜爱,西汉陆贾在《资质》一文中把它列居“天下名木”之一.由于主干高直,树体粗大,特别是材质坚实,纹理致密,花纹美观,木味香馥,耐腐性强,不仅用途较多而且利用历史久远.福建省武夷山风景区的崇安县太庙村莲花峰有一具大约是秦汉时期的古柩(棺材),就是整段楠木凿制而成.公元六世纪中叶,南北朝陈文帝曾经用楠木制战舰.宋代冠宗奭指出:“楠材今江南造船多用之,其木性坚而善居水”.明朝李时珍  相似文献   
4.
动物防疫可追溯体系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动物防疫可追溯体系,对于防控动物疫病、保障动物产品安全、强化和规范动物防疫监督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当前可追溯体系的政策和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自古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农业兴旺发达,林业生产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和有识之士为绿化巴山蜀水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远在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大同志》就有“蜀中山川神祠皆种松柏”的记载,说明古人十分重视寺庙林和风景林的培植,历代相传沿袭成风.寺庙禅林宁静幽雅,祠宇树木苍翠浓荫,古迹胜地郁郁葱葱,至今更是人们乐于旅游休憩的场所.唐朝诗人杜甫《蜀相》诗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名句,可知成都的武侯祠很早就栽种了不少柏树.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半干旱地区玉米生产养分投入状况及肥料生产效率,提高旱地农业资源效率,连续三年对宁夏六盘山区不同类型旱地玉米施肥及生产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六盘山区玉米生产中的氮肥(纯N)、磷肥(P_2O_5)和钾肥(K_2O)的平均投入量分别为323.7、210.1 kg·hm~(-2)和28.6 kg·hm~(-2),氮、磷、钾比例为1∶0.64∶0.08,磷的比例偏高,而钾肥比例偏低;氮、磷肥施肥量明显偏高,分别集中在高于330 kg·hm~(-2)和高于165 kg·hm~(-2)水平的农户比例高达48.5%和70.1%,造成了浪费和环境污染,钾肥用量偏低,集中处于低于42 kg·hm~(-2)水平,样本比例高达69.3%;施肥基追比大致为6∶4,追肥主要为尿素,平均用量为121.9 kg·hm~(-2),适宜玉米生长,但施追肥量处于两个极端,大多数追肥量或者很高或者很低;调研区玉米三年平均产量为9 864 kg·hm~(-2),由于降雨不足与施肥不合理,玉米产量呈逐年递减趋势;氮肥、磷肥和钾肥的三年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30.7、47.8 kg·kg~(-1)和391.3 kg·kg~(-1),氮肥和磷肥的偏生产力偏低。该区域玉米生产有机肥投入以牛羊粪便为主,投入量偏低。综上所述,调研区施肥方面存在投入量和比例不合理问题,需进行科学指导与调整。  相似文献   
7.
病毒病是限制我国马铃薯生产的重要因子之一。本研究通过引物设计和体系优化建立了一套多重RT-PCR检测方法,可以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6种马铃薯病毒和1种马铃薯类病毒以及1个马铃薯内参基因,包括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 PVM)、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 PVS)、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 PVX)、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 PVA)、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curl virus, PLRV)、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 PSTVd)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xⅠ)基因的特异片段,产物大小依次为181、226、275、565、630、681、359、500 bp,符合理论预期。采用建立的方法以相应病毒和类病毒的质粒作模板进行检测,其检测灵敏度在1.6×10-3~1.8×10-1 ...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北方晚熟马铃薯品种的同化特性和产量形成机制,为高产马铃薯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种植方法,以中早熟品种‘华渝5号’为对照,测定了6个典型晚熟品种马铃薯的光合指标和生物量积累指标,分析其同化特性、植株发育以及产量形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晚熟品种马铃薯的地上部营养结构在出苗后50 d的盛花期完成70%以上的干物质积累和80%以上的鲜重积累,晚熟品种马铃薯的最终产量与苗期净光合速率、盛花期净光合速率以及盛花期地上鲜重均显著相关。表明晚熟品种马铃薯苗期的同化效率会影响其最终地上部营养结构的总体量,进而对最终产量造成影响。因此高产品种需要在苗期具备较高的同化活性,并且在花期之前尽快建立繁茂的营养结构,才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