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9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分析沙葱萤叶甲发生趋势,筛选出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对沙葱萤叶甲在内蒙古草原的为害进行了监测,并以幼虫为试虫,采用大型喷雾机械对3种常用植物源农药进行了防效试验。结果表明,0.3%印楝素乳油、1.3%苦参碱水剂及1.2%烟碱·苦参碱乳油在制剂用量30mL/667m2条件下,药后3、5d及10d对沙葱萤叶甲的防治效果为85.5%~100.0%,与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沙葱萤叶甲在内蒙古的为害呈加重趋势,在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发生可能性大,应加强实时监测。印楝素、苦参碱和烟碱·苦参碱对沙葱萤叶甲防治效果好,在草原沙葱萤叶甲绿色防控上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牧鸡治蝗的技术规范和治蝗效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关于牧鸡轮牧周期对牧鸡治蝗效果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调查牧鸡治蝗期间鸡群的采食量和补饲用量、地面可食蝗虫质量,采取控制牧鸡半径的手段,利用倒推法对理论轮牧周期和治蝗面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固定半径为150 m的轮牧面积内,随着虫口密度的降低,单位鸡群的轮牧周期呈现升高趋势,虫口密度在30头/m2时的轮牧周期高达7.8 d,以90 d为一个防治周期计算,其防治周期的轮牧次数为11次,单位鸡群(每1000只定义为1个单位鸡群)的理论控制面积为77.77 hm2,折合每只牧鸡一个防治周期的理论控制面积为0.08 hm2,并且随着虫口密度的降低,理论控制面积呈现升高趋势。本研究为内蒙古草原牧鸡治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生防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杀虫剂,被开发成多种制剂应用于农林害虫的防治;微生物制剂的生产成本高、耗时长,极大影响其生产效率。本试验通过液固两相发酵法筛选出提高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产孢量的最优增效剂浓度。结果表明0.1%浓度增效剂对金龟子绿僵菌的促产孢作用达最大化,浓度达4.48×109孢子/g;黄绿绿僵菌的最适增效剂浓度为0.05%,浓度达2.75×109孢子/g;当增效剂浓度小于0.1%时利于黄绿绿僵菌的产孢,增效剂高于0.1%时抑制产孢;而球孢白僵菌的产孢量与增效剂浓度正相关,最大浓度达7.41×109孢子/g。在真菌液体发酵过程中添加产孢增效剂,有效提高了真菌产孢量,缩短了真菌培养周期,为提高真菌制剂生产效率、节约成本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草原是内蒙古地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对维护我国北方生态屏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多年的野外调查,结合地理特征、植被特征、优势种蝗虫种类及多年草原蝗虫分布和发生资料及生产实践经验,将内蒙古草原划分为呼伦贝尔温性干草原、大兴安岭南麓典型草原、大兴安岭北麓典型草原、锡林郭勒典型草原、苏尼特半荒漠草原、蒙古高原南缘典型草原、阴山北麓半荒漠草原、乌拉特荒漠草原、鄂尔多斯沙生草原、阿拉善荒漠草原10个蝗虫发生区。针对不同草原区域的蝗虫为害特点,提出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可持续的草原蝗虫防控技术体系,即协调微生物制剂、植物源农药、天敌防控、生态调控等措施,采用飞机、大型机械等配套施药技术,实现对蝗虫种群的持续控制,对于指导草原地区畜牧生产、实现草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进行了灰飞虱对氟虫腈抗性风险评估、抗性遗传分析和杀虫剂的敏感性研究。于2005年采自无锡麦田的灰飞虱种群在室内饲养43代期间用氟虫腈筛选了41代,结果此灰飞虱种群的抗性从8.4倍上升到2305倍。根据Tabashnik介绍的方法计算,现实遗传力(h2)分别为0.0388(1~31代)、0.2636(32~43代)和0.1113(1~43代), 表明灰飞虱对氟虫腈具有一定的抗性风险。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07-2008年江苏无锡和浙江长兴两地灰飞虱种群对1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丁烯氟虫腈和乙虫腈的毒力最高(LC50=0.2~1.7 mg/L),其次为烯啶虫胺、噻虫嗪、毒死蜱、吡蚜酮(LC50=1.7~9.7 mg/L),其余杀虫剂的毒力较低;按照年度间敏感性变化,发现2008年无锡灰飞虱种群对氟虫腈和乙虫腈的敏感性比2007年降低了1.1倍。近年来氟虫腈已广泛用于防治这种害虫,但乙虫腈几乎没有使用。因此,对氟虫腈敏感性降低的大田灰飞虱种群似乎对乙虫腈存在交互抗性。通过抗(R)、感(S)亲本、正反交(F1、 F1′)、自交(F2)及回交(BC)后代对氟虫腈的剂量反应研究了灰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其抗性为常染色体的不完全显性遗传\[D(F1)=0.20, D(F1′)=0.38\],抗性由2个或2个以上等位基因控制。还对灰飞虱的抗性治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寄主植物对沙葱萤叶甲幼虫生长发育及取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葱萤叶甲(Galerucadaurica Joannis)为近年来严重危害内蒙古草原的重要害虫,为揭示其成灾机制,在室内测定了13种内蒙古草原常见牧草对沙葱萤叶甲幼虫生长发育、存活和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葱萤叶甲幼虫食性窄,主要取食沙葱(Allium mongolium)、野韭(A.ramosum)及多根葱(A.polyrhizum)等百合科葱属植物,其他供试植物基本无取食现象。沙葱、野韭及多根葱对沙葱萤叶甲幼虫期、蛹期和取食量有显著影响,而对其存活率影响不显著。幼虫取食沙葱、野韭和多根葱时,幼虫期和蛹期分别为24.27,27.87,33.13d和6.61,7.40,8.43d,取食量分别为393.76,442.51和496.09mg(鲜重),3龄幼虫食量最大,占幼虫期总食量的63.45%~67.46%,约为2龄幼虫的3倍、1龄幼虫的5倍。因此,沙葱是沙葱萤叶甲幼虫的最适寄主植物,其次为野韭,然后是多根葱;化学防治时,应在幼虫3龄以前进行。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草原蝗害与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是内蒙古的生态主体,对维护全国的生态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草原蝗害在内蒙古连年发生,对草地植被造成严重破坏。本研究对2006-2015年内蒙古草原蝗害、绿色防控技术及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提出防控对策。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蝗虫整体为害2010-2015年已连续6年呈下降态势,目前以点片状中、低密度分散发生为主;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蝗绿僵菌(Metarhizium acridum)、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印楝素(azadirachtin)、苦参碱(matrine)、烟碱·苦参碱(nicotine·matrine)、牧鸡牧鸭、自然天敌防控及生态治理效果明显,绿色防控技术得到优化,防控技术体系基本形成,10年间累积应用面积733.3万hm~2,生物防治面积明显增大,生物防治比例显著提高,减灾收益9.9亿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建议草原蝗虫绿色防控应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完善预警体系、加大科研力度、强化生物防治,切实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难点和问题,以实现草原蝗虫的绿色可持续防控。  相似文献   
9.
2012年,内蒙古累计完成草原虫害防治面积2995.4万亩,防治效果90%以上,全区共减少牧草损失89862万千克,减灾收益折合人民币26958.6万元。鼠害防治方面,应用防治机械与人工投饵相结合的方法,克服大风沙尘、降雪降雨等不良天气的影响,适时有序开展了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全区草原鼠害危害面积和严重危害面积分别较去年减少500.9万亩和409.5万亩,进一步巩固了草原鼠害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草地螟在我国北方草原上严重发生,给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本文从生物学特性、气候变暖、天敌控制力减弱、防治面积有限等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北方草原草地螟的暴发原因,并从预测预报、组织领导、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加强科研等5个方面提出了防治对策,旨在为我国草原草地螟的综合防治提供一定的指导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