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绵羊是较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可为人类提供肉、毛、奶等产品,因而在我国畜牧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和社会需要的不同,经长期的选择形成了数百个外表特征和生理习性各具特色的绵羊品种。羊角作为绵羊品种的特征性表型,承担着双重功能,发达的羊角不仅有利于公羊个体提高其在种群内的地位,拥有优先交配权,还可以有效抵御天敌的攻击,使群体免受捕食伤害;然而,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推广,羊角的存在已不利于舍内饲养管理,进而对绵羊品种的培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目前,羊角虽在实际生产和品种培育工作中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形态多样性及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根据我国现有绵羊品种,对角的数量和形态、发育过程、遗传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不仅能为后期鉴别绵羊羊角多样性的突变位点和主效基因提供参考,也可为绵羊的新品种培育奠定相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旨在鉴别影响苏山猪初生体尺和乳头数性状的遗传位点,开发可用于辅助育种的分子标记,为苏山猪生长和繁殖性能的持续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对269头苏山猪初生仔猪(出生后24 h内)的体尺和乳头数表型进行测定,并采集耳组织样品。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及基因型填充策略,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和群体分化指数(fixation index,Fst)的方法挖掘与目的性状强关联位点,并对位置功能候选基因开展GO和KEGG分析,确定最有可能的主效基因。本研究共鉴别到4个候选位点,分布在13、14和X染色体上,其中与初生体尺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有2个,与乳头数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有2个。本研究筛选出1个与体长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ACTA2;1个与胸围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COL4A6;3个与乳头数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ACTA2、CRTAP和SEPTIN6,为苏山猪初生体尺性状和乳头数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长春地区梅花鹿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的感染率及基因型种类的分布情况,探究其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源由,本研究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采集长春地区8个养殖场共计538份梅花鹿粪便样品进行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分析,经PCR鉴定,测序分析、序列拼接比对以及系统进化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长春地区梅花鹿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率为17.84%(96/538),不同养殖场的感染率为0~47.96%;研究共发现14种基因型(BEB6、EbpC、Ⅰ、JLD-Ⅲ、JLD-Ⅸ、JLD-ⅩⅤ、JLD-ⅩⅥ、JLD-ⅩⅦ、JLD-ⅩⅧ、JLD-ⅩⅨ、JLD-ⅩⅩ、JLD-ⅩⅪ、JLD-ⅩⅫ和JLD-ⅩⅩⅢ),其中BEB6为优势基因型。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选择MS1、MS3、MS4以及MS7位点对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样本进行多态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在96份阳性样品中,共有16份阳性分离株在至少2个位点同时扩增成功,形成10个多位点基因型(multilocus genotypes,MLGs),相同的基因型之间存在不同亚型,表明长春地区梅花鹿毕氏肠微孢子虫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长春地区梅花鹿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流行病情况及基因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不仅为梅花鹿毕氏肠微孢子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防控毕氏微孢子虫在人和动物间的传播提供基础数据,对保障公共卫生与健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2013年4~7月,采用事件记录法记录并分析了海昌(青岛)极地动物世界圈养的2只(1♀1♂)北极熊的刻板行为的类型、发生频次(次·h-1)和时间分布.结果表明,圈养北极熊表现约有12种刻板行为,分别是:刻板踱步、甩头、头颈部上下伸缩、前进倒退交替行走、头部转圈、吐舌、吮掌、假咀嚼、自舔、持续张嘴、干呕食物、打呵欠,在刻板行为类型及其时间分配格局中,雌北极熊以持续张嘴最多,占76.70%,而雄北极熊则以打呵欠最多,占22.58%.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驴在繁殖与非繁殖季节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孤雌激活胚胎发育情况,试验以3—9月份为繁殖季节,其他月份为难繁殖季节,从屠宰场采集驴卵巢,统计分析不同繁殖季节卵巢形状的差异,采用抽吸法和切割法获取卵母细胞,并对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诱导,对成熟的卵母细胞进行孤雌激活,分析激活胚胎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卵巢形状差异明显。在繁殖季节,卵巢内卵泡液增多且卵泡体积变大,导致卵巢体积增大,总卵泡、中卵泡、小卵泡数量显著多于非繁殖季节(P0.05);繁殖季节卵母细胞回收率为85.38%,非繁殖季节卵母细胞回收率为72.18%,两者差异显著(P0.05);繁殖季节驴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率为50.10%,非繁殖季节时成熟率为34.74%,两者差异显著(P0.05);繁殖季节卵裂率为31.0%,非繁殖季节卵裂率为29.0%,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繁殖季节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情况优于非繁殖季节,非繁殖季节较难获得成熟卵母细胞,但是获得成熟卵母细胞激活发育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7.
旨在对绵羊附睾头、体和尾部的精子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获得差异表达蛋白,对数据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挖掘精子发生/成熟关键蛋白质。本研究选择12月龄左右健康的3只雄性湖羊为试验动物,分离附睾并按区域收集精子,3组样本(附睾头部组、附睾体部组和附睾尾部组),每组3个生物学重复,共计9例绵羊精子细胞样本。基于TMT标定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和R语言等工具,在获取的差异表达蛋白中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olt)、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试验验证结果的可靠性。从22 841个唯一性肽中鉴定到差异蛋白质616种,其中,尾vs头组鉴定出309个差异表达蛋白(上调213个,下调96个);尾vs.体组鉴定出167个差异表达蛋白(上调107个,下调60个);体vs头组鉴定出140个差异表达蛋白(上调88个,下调52个)。根据差异倍数与蛋白质功能,筛选出可能与精子成熟、核质物质转运相关的关键蛋白-KPNA4。本研究揭示了绵羊附睾不同部位精子的特点与差异,这些数据为研究雄性绵羊的生殖机制和精子成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8.
通过利用克隆与测序技术,分析人工饲养条件下加州海狮的MHC-DQB基因野生型以及其他哺乳动物序列的差异.通过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发现α片段在不同的哺乳动物序列中都存在保守的4个半胱氨酸位点用于二硫键的形成,并且都具有1个保守的糖基化位点.与α片段相似,在β片段中同样存在保守的3个半胱氨酸位点以及1个糖基化位点.并且人工饲养型诱导DQB基因序列发生了突变,在α片段中有5个位点发生突变,而在β片段中则有4个位点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9.
将屠宰场采集的驴卵巢随机分别置于4℃,20~25℃,25~30℃三种不同温度的生理盐水中运回实验室进行体外培养.由于三个屠宰场距离不同,选取最优的保存温度分别在1~2 h、3~4 h、6~8 h运回实验室,比较不同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下卵母细胞成熟率、孤雌激活发育卵裂率.结果表明:在不同保存温度的卵巢中,温度为25~30℃时卵母细胞成熟率(48.91%)与20~25℃(42.31%)、4℃(38.75%)无显著差异(P>0.05),卵裂率25~30℃(44.44%)、20~25℃(38.64%)显著高于4℃(16.13%)(P<0.05);保存时间1~2 h的成熟率(48.91%)和卵裂率(44.44%)与3~4 h(40.54%)、(36.67%)差异不显著,但保存时间在6~8 h成熟率(24.53%)和卵裂率(15.38%)显著低于1~2 h组和3~4 h组.由此推断,驴卵巢最佳保存温度为25~30℃、保存时间4h以内较有利于卵母细胞成熟发育.  相似文献   
10.
"增奶灵"对奶牛产奶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添加剂量的“增奶灵”饲喂36头泌乳中期的荷斯坦奶牛,其中对照组12头,试验A组、B组和C组各8头。试验各组牛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占精料量的0.05%、0.1%和0.15%的“增奶灵”,经47天的饲喂试验,结果发现,和对照组比,试验A组产奶量增加了0.45%,试验B组增加0.70%,试验C组增加1.36%;乳汁中体细胞数显著(P<0.05)下降;各组受试牛的乳脂率没有变化;此外,试验组牛蹄的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