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面对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环境与当前日益增长的畜产品消费现状,青藏高原畜牧业发展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艰难期。为探索适合青藏高原各地区畜牧业发展,同时符合藏区经济发展实际的畜牧业发展模式,结合生态优先、培育现代牧民、促进牧民增收的发展宗旨,提出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的内涵与外延,并从整个青藏高原畜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畜牧业系统分析以及发展定位等3个方面,重点研究社区畜牧业模式在青藏高原各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可行性。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在综合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社会、文化与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是以青藏高原畜牧业为例发展模式的重大创新。最后,立足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的市场模式、商业模式与帮扶指导,提出了加快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生态、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通过构建社区畜牧业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生态、社会、经济3个子系统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生态、社会、经济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13-2016年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协调发展程度。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生态、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且社区间存在一定差异。羊八井社区协调发展水平较低,仍处于不协调状态;墨竹工卡社区、夏河社区及香格里拉社区等5个社区已实现基本协调;红原社区与河南社区耦合协调水平最高,已实现协调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运用DEA-Tobit模型对2012—2016年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草畜转化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草畜转化效率8个示范社区中6个社区有效,2个社区无效。从技术效率分解上看,6个DEA有效社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达到最优;无效社区中,羊八井社区草畜转化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甘孜社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从动态上看,Malmquist指数呈现周期性波动,波峰低谷交替,在研究期间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草畜转化效率存在一定的负增长,主要由要素配置效率下降引起。此外,科研人员投入、科研资金投入、生产要素投入以及牧民培训对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草畜转化效率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当期我国牛奶市场供求关系,预测未来我国牛奶市场供给与需求走势。以1990-2014年国内国际牛奶产量、价格、消费、贸易情况等为基础样本,建立包括牛奶供给、需求、进出口贸易、价格联系以及市场出清为内容的局部均衡模型,并对牛奶市场2015-2020年主要变量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牛奶供给受前一期奶牛存栏量以及牛奶价格影响较大,城乡居民牛奶消费受收入、价格、安全因素以及消费习惯影响较大。预测结果表明我国牛奶产量、城乡居民消费量以及进口量还将不断增加,国内牛奶价格将出现小幅持续上涨,未来国内牛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空间探索分析法等,从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分析2003—2016年中国省域乳制品消费水平区域格局变化及其特征。结果表明:2003—2016年中国乳制品消费水平呈现一定的集聚特征,以2008年为分界,2003—2008年集聚程度不断扩大,2008—2016年略有下降并趋于稳定;从区域人均乳制品消费来看,整体表现为"北高西低"的特征;从乳制品消费水平冷点和热点布局特征来看,2003—2016年热点区增加了上海、浙江、江苏、福建4个地区;河北、辽宁、山东等地区在此期间经历了热点区—过渡区—热点区的波动;冷点区基本变化不大,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总体上形成了东西差异、南北变迁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乳制品消费持续增长,且空间分布上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通过空间计量模型,系统地分析2003—2012年中国省域乳制品消费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中国省域乳制品消费格局的因素中,呈正相关的除收入因素外,还包括公里里程、国内生产总值(GDP)等,而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基尼系数的扩大抑制了乳制品消费水平格局的变化。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国乳制品消费及其格局变化的对策及展望。  相似文献   
7.
全国县域乡村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就业带动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乡村产业是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战略路径。基于全国县域国家级农业产业园乡村产业的追踪数据,运用层次法分析结合波士顿矩阵模型对乡村产业选择优先序及就业带动潜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乡村产业应当依托当地产业在市场需求、区位禀赋及要素供给方面的优势所在,因地制宜。吸纳就业潜力较大的乡村产业多以社会服务业及农林渔牧业为主,比较劳动效率较高的乡村产业则以批发零售业及交通运输业为主,对于住宿及餐饮业则应发挥乡村的区位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就业弹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Hicks-Moorsteen指数方法测算1991—2012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发展情况,并对农业TFP进行全面分解,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组合效率、残余产出效率。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农业增长的双重驱动是实现农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中技术效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更显著。在此基础上检验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α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结果显示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α收敛和绝对β收敛,但具有条件β收敛性,说明我国农业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种业是农业发展的芯片,其发展质量是决定粮食安全的关键。本文应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范式,构建了我国杂交稻主产区种业的产业组织分析框架。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角度,对杂交稻主产区种业的经营规模、市场销售、运营模式、育种体系、营销渠道、价格分布及区域格局等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完善育种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协调种企上中下游渠道,促进产内合理分工;提高行业管理水平,适度引导种企集群发展”等方面提出我国杂交稻种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