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粒用高粱F2群体农艺性状数量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粱F_2群体农艺性状进行数量遗传分析,确定各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并掌握其遗传规律,为田间选育遗传稳定的农艺性状提供参考。以粒用高粱品种忻粱52和美引-20的杂交F_2分离群体为试验材料,根据单个分离世代群体的遗传模型方法 -主-多基因遗传分析模型对F_2世代6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6个农艺性状中株高、穗柄长、主茎茎节数、平均茎节长符合遗传模型,受主效基因控制;而穗长和旗叶鞘长不存在主基因,受微效多基因遗传。株高符合Model B_1,受2对主基因控制,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88. 65%;穗柄长和主茎茎节数符合Model A_1,为受1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混合遗传模型,遗传率分别为61. 58%和68. 94%;平均茎节长符合Model A_4,受1对主基因控制,符合负向完全显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9. 24%。株高、穗柄长和主茎茎节数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说明这3个性状在后代遗传中受环境影响较小,遗传较稳定,可以在育种早代直接进行选择;而平均茎节长的遗传率较低,说明该性状在后代中遗传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需在育种高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3.
选取各农艺性状均较大的国内粒用高粱品种忻粱52和从美国普渡大学引进的苏丹草品系美引-48进行杂交,得到F_2代分离群体,对F_2代的开花期、株高、穗长、穗柄长、旗叶鞘长、叶片数、平均茎节长等7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得到7个性状的4个遗传备选模型,并进行适合性检验,从备选模型中选出控制性状遗传的最适遗传模型,并根据IECM(迭代ECM)算法计算主基因遗传率。结果表明,株高、穗柄长、旗叶鞘长、平均茎节长等性状均符合ModelA_0模型,均为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开花期、穗长均符合ModelB_6模型,这2个性状均符合2对主基因控制的等显性遗传模型,即d_a=d_b=h_a=h_b,2对主基因的遗传率为38.35%;叶片数符合ModelB_1模型,是2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之和为2.096 774,显性效应之和为0.403 226,主基因遗传率为99.22%,遗传率极高,可在育种后代中直接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4.
高粱株型性状数量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对高粱育种的理论、方法和策略至关重要。通过对高粱株型性状的遗传规律和基因的作用方式进行分析,旨在为田间选择稳定遗传的优良株型性状提供理论基础。以粒用高粱引-20和忻梁52杂交所构建的F2遗传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高粱叶夹角、株高、穗长、平均茎节长度、叶长及叶宽6个株型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高粱叶夹角遗传符合B_1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的混合遗传模型,其主基因遗传率为70.15%;株高遗传符合B_2模型,即加性-显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74.26%;穗长遗传符合B_6模型,即等显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58.67%;平均茎节长度遗传符合A_1模型,即加性-显性的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8.69%;叶长遗传符合B_1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的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7.92%;叶宽遗传符合B_6模型,即等显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1.60%。叶夹角和株高是构成高粱株型的主要性状,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在早期时进行选择,容易获得具有理想株型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5.
6.
7.
通过对江苏省板栗生产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全面了解省内各区域板栗产业发展状况,包括主要栽培模式、管理技术、病虫害情况及现有的销售加工水平等;对当前江苏省板栗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良莠不齐、栗园生产管理粗放以及加工滞后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布局、经营管理、科技支撑和市场运作等方面提出对江苏省板栗产业发展的思考,为新时期江苏省板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机选取池塘专养模式(M1)和稻田养殖模式(M2)养成的平均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13.37±4.55) mm、(13.35±1.23)g和(122.69±5.22) mm、(16.43±1.36)g的1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作为实验对象,以养殖泥鳅的稻田鲜土样为色差对照(Mo),比较分析了2种模式下泥鳅间体色、背肌质构、脏器消化酶、抗氧化酶和ATP酶的差异,以期为阐述稻田生境下泥鳅生活策略、2种养殖模式下泥鳅的品质鉴定及其养殖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M1泥鳅养成品背部体色与对照具有显著差异(P<0.05),二者测量值呈Mo>M1(P<0.05);(2)所测背肌质构指标中,M1和M2均具显著差异(P<0.05),除黏着性外,其余各指标测量值均呈M2>M1 (P<0.05);(3)所测消化酶中,M1和M2间仅蛋白酶和脂肪酶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测量值依次呈M2>M1和M1>M2 (P<0.05);(4)所测脏器抗氧化酶和消化酶中,M1和M2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各测量值均呈M2>M1 (P<0.05).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江苏省板栗生产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全面了解省内各区域板栗产业发展现状,包括主要栽培模式、管理技术、病虫害情况及现有的销售加工水平等。对当前江苏省板栗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良莠不齐、栗园生产管理粗放以及加工滞后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布局、经营管理、科技支撑和市场运作等方面提出对江苏省板栗产业发展的思考,为新时期江苏省板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薄壳山核桃‘波尼’实生苗为试验对象,探讨外生菌根真菌接种对薄壳山核桃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盆栽试验设计,测定非菌根苗(对照),外生菌根真菌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 Cg)和豆马勃属(Pisolithus sp., PS)接种下,薄壳山核桃幼苗的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幼苗生物量,菌根侵染率。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苗,外生菌根真菌接种显著提高(P<0.05)薄壳山核桃幼苗的地上干重和叶片光合能力。接种Cg幼苗的地径和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苗和PS接种苗(P<0.05)。研究表明外生菌根真菌能够显著促进薄壳山核桃幼苗的生长,但不同菌种的促生特性存在差异。研究成果可为深入了解薄壳山核桃外生菌根真菌促生功能和薄壳山核桃微生物菌肥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