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正确补液,适度适量患细小病毒病的病犬,由于呕吐腹泻,体内严重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尤以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缺失严重,同时缺乏能量物质,并且患畜属等渗性严重脱水,因此,应用等渗糖盐水 KCl最为适宜,每日的补液量不宜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笔者将许多常见中药制剂应用于兽医临床,收效甚好。因这类药物从治“本”出发,毒副作用甚微,几乎没有药物残留,药物安全,使用方便,对症下药确有其独特的疗效。笔者在此列举一部分,意在抛砖引玉。1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类药物这类药物临床使用最多,注射剂主要有:双黄连注射  相似文献   
3.
2006年夏季以后,我国部分省市发生了猪"高热病"疫情,对我国的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后经农业部确认,该病系变异的蓝耳病病毒引起,并正式命名为猪高致病性蓝耳病。该病最初传入陕县是2006年10月份,在随后的一  相似文献   
4.
2003年以来,我县几个特种动物养殖户驯养野猪,并与家养猪成功杂交繁育,收效很好。1野猪的特点野猪可采食野草、庄稼、树木籽实、树皮,抗病力强,自然发病很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35℃~40℃的环境均可自我调节适应;爪牙锋利,行动敏捷,野猪肉质鲜美,瘦肉率高,无公害无污染。缺点表现在生长速度慢,繁殖率低于家养猪,季节性繁殖明显,个体一般比家养猪小。2野猪的驯化驯化野猪从仔猪阶段开始易于成功,若从架子猪或成年猪开始,因其野性难改,要么孤僻独处,要么攻击人畜。驯化时应将其单独养于偏僻场所,固定专人饲养,在其早期拒食阶段,投以其喜食…  相似文献   
5.
随着夏季来临和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防控畜禽疫病机制的进一步建立健全,禽流感的发生几率已非常微小,人们对盲禽产品的消费已逐渐趋于正常和理性,家禽产品的销量有望逐渐加大,价格将逐步缓慢回升,但由于上半年是消费淡季,加之部分肉鸡产区产品库存较多,价格上涨的空间可能有限,生产仍不能盲目发展。下半年特别是8月份以后,肉鸡的价格理应趋于合理,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存栏较往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二是养殖户长时间的停止补栏,存栏和上市肉鸡将会减少,求大于供矛盾可能再现;三是下半年又是一年中消费的旺季,7月份后,学生放假,新生录取,加之中秋、国庆等节日,各种宴请活动不断,将会迎来消费高峰;四是境内疫情不再发生,出口恢复,将会给肉鸡市场的复苏和生产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6.
2005年第12期《奶牛杂志》第36页、42页分别刊登了侯广福、侯国芳及李广升三位同志关于治疗奶牛产后麻痹症(卧地不起)的文章,笔者看后很受启发,特推荐近年在兽医临床中治疗奶牛产后麻痹症所使用的传统验方“补阳还五汤”以供大家验证,愿与同道就此类病的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母牛不孕症是兽医临床常见病,不孕的原因很多,有先天性的,有后天病理性的,按中兽医辨证论治主要分为虚寒不孕、痰湿不孕、郁热不孕等几种。由于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而基层兽医检验设备十分滞后,导致许多患牛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笔者每遇不孕病牛,四诊合参,中西结合治疗,经多次临床筛选,用《御纂医宗金监》生育门治不孕证方加味治疗母牛不孕症收效很好,共治疗53例,治愈43例,治愈率达到81%,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野猪驯养前景看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注意引种目前,由于一些野猪饲养户贪图方便、便宜,或被一些不法场家蒙骗,引进一些含纯种野猪血缘仅12.525%的特种野猪,这种野猪其外观、品质已与家猪相差无几,但其抗病力、耐粗饲、瘦肉率、营养成分等方面都较差,其饲养效益更是无法同纯种野猪相比。因此,野猪饲养户最好从正规野猪育种场引种,万万不可贪图小便宜吃大亏。2注意学习技术野猪虽然抗病力、生命力都比家猪强,但仍有一些养殖户在养殖时不注重饲养技术学习,不能及时观察野猪的精神状态、饲料量、饮水量、活动情况、大小便等的变化,至使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由于技术、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1997年7月17日上午,陕县宫前乡卸花池村后寨组,同路线放牧的42头黄牛中有38头先后发病,当日死亡14头。至7月21日,累计死亡21头,治愈17头,直接经济损失为3.8万元。1症状最急性的病牛无前驱症状,突然倒地,剧烈抽搐,角弓反张,迅速死亡。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