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本研究从海南文昌椰子树上分离得到26株奇异根串珠霉菌,选取在PDA培养基上培养性状差异明显的3个分离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3株分离株可以在15~35 ℃范围内生长和产孢,但对30 ℃以上高温的适应性有较大差异。3株分离株均可在查彼克培养基(Czapek)上生长和产孢。在供试碳源中,3株菌菌丝生长最佳碳源均为可溶性淀粉,BR2和GF924产孢最适碳源亦是可溶性淀粉,TR924产孢最适碳源为甘露醇;菌丝生长最佳氮源是氯化铵,BR2最适产孢氮源是硝酸钾,TR924和GF924在查彼克培养基(Czapek)上产孢量最大。3株分离株在pH4~11的范围内均能很好的生长和产孢。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对槟榔根腐病菌具有生防作用的菌株,以发病槟榔园健康植株根及根部土为材料,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对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和奇异根串珠霉菌(Thielaviopsis paradoxa)3种槟榔根腐病菌的拮抗菌株进行筛选。从分离到的247株细菌中,获得了1株对尖孢镰刀菌、可可毛色二孢菌和奇异根串珠霉菌拮抗效果好且稳定性高的菌株brj-21,抑菌率分别为68%、73.66%和74.33%。经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碱基序列分析,brj-21被鉴定为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拮抗菌(brj-21)的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酵母浸粉2.5 g、葡萄糖1 g、七水合硫酸镁0.4 g、水100 mL。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菌株brj-21对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潜在的生防菌株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除草剂草甘膦对槟榔园土壤微生物、槟榔幼苗生长及叶绿素的影响.[方法]在土壤中分别施入田间使用剂量的0倍、1倍、2倍和5倍的草甘膦,观察其对盆栽槟榔幼苗生长和槟榔园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草甘膦对槟榔土壤微生物有显著影响,低浓度和高浓度对细菌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中浓度却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浓度对真菌和放线菌均具有极显著抑制作用.低浓度草甘膦对槟榔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5倍浓度的草甘膦对槟榔幼苗有抑制作用;对槟榔叶片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未引起叶片黄化.[结论]除草剂草甘膦田间正常使用剂量能促进槟榔幼苗生长,对叶片叶绿素无明显影响,不引起叶片黄化,但对土壤微生物有显著抑制作用,应注意与其他药剂轮换施用,避免对槟榔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海南省万宁市由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 APV1)引起的槟榔黄叶病毒病发生情况,2020年9—11月,对该市13个乡镇(区)的黄化槟榔园进行调查、采样,共采集槟榔叶片1454份。利用RT-PCR技术对所采集样品进行了APV1检测,并对携带病毒的槟榔叶片症状进行归类整理。结果显示,由APV1引起的槟榔病毒病发生普遍,最低检出率为75%,最高检出率最达100%;进一步研究发现,感染APV1的槟榔叶片症状主要有6种类型。本研究结果可为万宁市槟榔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槟榔幼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浓度2,4-D丁酯对其生长情况、叶片生理特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1.30×106 mg/kg)的2,4-D丁酯会促进槟榔幼苗生长,而高浓度(2.60×106 mg/kg及6.50×106 mg/kg)会抑制其生长.同时,随着2,4-D丁酯浓度的升高,槟榔苗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下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此外,CAT和POD活性在5倍浓度处理时显著高于对照,SOD活性在2倍及5倍浓度处理时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对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为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及指导。【方法】以海南发病槟榔园健康槟榔根组织及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匀浆法和平板稀释梯度培养法分别分离槟榔根内生细菌及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应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测定拮抗菌株菌液对3种槟榔根部病害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奇异根串珠霉菌 (Thielaviopsis paradoxa)和可可毛色二孢菌的抑制作用;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采用盆栽试验初步验证拮抗菌株对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单因素变化试验等筛选拮抗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经平板对峙法筛选出5株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其中菌株wrj-2-5的抑菌率最高,为74.07%;菌株wrj-2-5菌液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尖刀镰刀菌和奇异根串珠霉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在70.00%以上。综合菌株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分析结果,将菌株wrj-2-5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wrj-2-5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病作用,对照组发病率为60.00%,试验组长势正常未发病。拮抗菌wrj-2-5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酵母浸粉1.5 g、葡萄糖1.5 g、 MgSO4·7H2O 0.2 g、水100 mL;最佳发酵条件为转速240 r/min、培养温度28 ℃、培养时间36 h、初始培养基pH 6、初始接种量8%。【结论】菌株wrj-2-5为铜绿假单胞菌,其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尖孢镰刀菌和奇异根串珠霉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研制槟榔根腐病生防菌剂的候选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于2019-2020 年在海南省琼海市的槟榔种植区发现一种新症状的槟榔根腐病,病根的皮层发黑,木质部变褐腐烂且易与皮层分离,有别于其他病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症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分离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并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和基于 rDNA-ITS 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此症状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毛色二孢菌属的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且在全光条件下病原菌更易产生子座与分生孢子。这是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槟榔根腐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奇异根串珠霉菌(Thielaviopsis paradoxa)可危害几乎所有的棕榈科植物,其中以引起的椰子泻血病最严重,且至今尚未找到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本研究前期筛选到的生防菌中,经验证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wrj-2-5和粪产碱菌(Alcaligenesfaecalis)brj-21具有抑制奇异根串珠霉菌的生防潜力。为明确其对奇异根串珠霉菌的具体抑制效果,以奇异根串珠霉菌为靶标菌,对菌株wrj-2-5和brj-21进行抑菌效果测定、室内防效测定及发酵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菌株brj-21和wrj-2-5对奇异根串珠霉菌的抑菌率均达到70%以上,离体实验发现2株菌依然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处理组病斑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且接种生防菌越早其抑菌效果越好。此外,这2株菌对椰子可可毛色二孢果腐病、椰子灰斑病和椰子心腐病的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对2株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菌株wrj-2-5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8%、转速180 r/min、温度28℃,初始pH为6.0~8.0,培养36 h;菌株brj-21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8%、转速...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以奇异根串珠霉菌(Thielaviopsis paradoxa)为目标菌,通过平板梯度稀释法从槟榔根系土壤中分离获得放线菌,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奇异根串珠霉菌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并通过发酵液复筛出4株抑制效果达90%以上的菌株,编号为D2-3、G1-12、D2-9和G9-4。通过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抑制率99.76%的菌株D2-3进行分类鉴定,初步鉴定该菌株为一株链霉菌,与桑树链霉菌(Streptomyces samsunensis)16S rDNA序列相似性为99.41 %。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