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7篇
  2篇
综合类   42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惠文婷  张杰  魏俊鋆 《花卉》2020,(4):210-211
本文对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具体结构和功能进行客观论述,并结合森林防火提出实际应用,充分论证了智能视频监控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消除森林火灾隐患,预防森林火灾的重要作用,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体内的一类高度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绵羊MHC又称为绵羊淋巴细胞表面抗原(ovine lymphocyte antigen,OLA),位于绵羊20号染色体上,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区域,其中MHCⅡ类基因具有高度的基因多态性.文章综述了绵羊MHCⅡ类基因的分子结构及遗传多态性,重点总结了近十年来国内外不同绵羊品种MHCⅡ类基因遗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并对绵羊MHCⅡ类基因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黄芪多糖(astragaluspolysaccharides, APS)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可作为免疫促进剂或调节剂.近年来,对黄芪抗病毒、抗肿瘤、抗衰老、抗辐射、抗应激、抗氧化等作用的研究较多[1,2],但对其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试验采用传统灌服大黄水煎剂法构建小鼠脾虚模型,于脾虚证形成后灌服黄芪多糖,检测黄芪多糖对脾虚小鼠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研究黄芪多糖在消化系统方面的药理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黄芪多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高粱根际微生物的研究成果,综述了高粱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主要影响因素、高粱根际微生物对高粱生长的影响、根际促生菌对高粱重金属携带能力的影响及土壤的生物修复等最新研究进展,这些研究成果分析了高粱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植株生长、生态环境等的影响意义及交互作用,并展望了今后高粱根际微生物方向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从多组学、功能性状和全球变化等多角度认识高粱根际微生物,为高粱的科学生产种植及利用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不同单倍型个体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免疫应答变化。将8只抗性单倍型绵羊设为抗性组,8只非抗性单倍型绵羊设为对照组,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进行人工感染攻虫。分别在攻虫前7d(-7d)、攻虫当天(0d)、攻虫后第7、21、30、60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中CD4+T、CD8+T、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同时用ELISA方法定量分析血清中IgG、IgM、IgE、IFN-γ水平并进行粒细胞计数。结果表明,抗性组绵羊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9);CD4+T细胞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CD8+T细胞在攻虫后第7天抗性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G水平在攻虫后第7天2组均显著高于攻虫前7d(P0.05)。攻虫后第30天抗性组IgM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抗性组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分别在攻虫后第7和21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嗜中性粒细胞和总蛋白在攻虫后第21天抗性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显示,抗性单倍型绵羊对细粒棘球绦虫的抵抗力显著高于非抗性绵羊;抗性组绵羊体内的CD8+T细胞、IgM、IFN-γ和白细胞、淋巴细胞水平在攻虫后不同时期显著高于非抗性组绵羊。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PROP1和PRLR基因在绵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发育变化规律。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了PROP1和PRLR基因在中国美利奴成年母羊13种组织中的表达谱信息,并检测了垂体组织中PROP1基因和垂体、卵巢、睾丸和皮肤组织中PRLR基因在0、7、14、30、60和90日龄时表达水平的发育变化。结果表明:PROP1基因仅在绵羊垂体组织中表达;而PRLR基因在绵羊各种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在子宫和下丘脑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其它组织(P<0.01)。垂体组织中的PROP1基因表达量较低,在7日龄高于30(P<0.01)、14和60日龄(P<0.05)。垂体组织中PRLR基因表达量在30日龄时最高,之后急剧下降,各日龄间无差异(P>0.05);在卵巢组织中从7日龄起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90日龄高于0(P<0.01)、14和30日龄(P<0.05);在睾丸组织中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皮肤组织中呈现为生长前期高于后期的趋势(P<0.01)。绵羊PROP1和PRLR基因表达存在明显的组织表达差异和发育变化差异;PROP1和PRLR基因的表达可能对绵羊繁殖等性状的发育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野生藜(Chenopodium album L.)为研究对象,在2010年6月至7月早8:00~晚20:00(晴天)测定其含水量、水势、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大气温度(Ta)等指标.结果表明:藜同化枝含水量日变化出现两个低峰,且自由水含量相对较低,自由水/束缚水比值呈现出早晚高、午间低的现象;藜茎的水势日变化出现两个低峰,叶水势比茎小,呈单峰型,同化枝的水势为单峰型;藜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呈M型,蒸腾速率在日变化中有"午休"现象;藜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呈M型,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中有明显的"午休"现象.  相似文献   
8.
9.
以重氮化法制备盐酸克伦特罗-牛血清白蛋白(CBL-BSA)抗原并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将表面固定有BSA的金磁微粒(金磁微粒-BSA)与多克隆抗体反应,抗BSA抗体通过抗原抗体反应被吸附在金磁微粒表面,磁性分离,利用ELISA法对纯化前后抗CBL及抗BSA抗体的效价进行测定,确定最佳纯化条件,得到高纯度的抗CBL抗体。结果表明,通过一步反应.可实现载体蛋白BSA在金磁微粒表面的固定化,每毫克金磁微粒固定 BSA的容量可达236 μg;在最佳纯化条件(温度4C,反应时间2h,金磁微粒表面BSA质量与抗体质量比为7:1) 下,金磁微粒-BSA可有效地去除偶联物多克隆抗体中的抗BSA抗体,而纯化前后抗CBL抗体的效价基本保持不变,分离纯化效果较好。该方法可方便、快速地去除多克隆抗体中的无关抗体,对小分子半抗原多克隆抗体的纯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苦楝种源间种子发芽变异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8 个省份 36个种源的苦楝种子进行场圃发芽试验,观测苦楝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并分析其地理变 异规律。 结果表明,发芽率和发芽势在种源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36 个种源平均发芽率为 59. 5% ,平均发芽势为 40. 3% 。 发芽性状表现较好的种源是江西赣州、于都、遂川,云南麻栗坡和西畴,福建漳平以及广东恩平;表现较差的 是海南、云南勐腊和罗平,贵州兴义以及福建永安等种源。 发芽率、发芽势随采种点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渐增加,且 发芽时间相对集中。 聚类分析将 36个种源聚为 5类,相同或相邻物候区的种源大多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