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水产渔业   17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南地区鲍溃烂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导致鲍发生溃烂的原因有多种。本研究通过对闽南地区鲍溃烂病的研究结果发现:除了已报道的荧光假单胞杆菌和亮弧菌一Ⅱ外哈维氏弧菌也是鲍溃烂病的主要病原。哈维氏弧菌导致发病养鲍池的COD值升高、pH值降低,异养菌数剧增并以弧菌为主;使用已报道的防治方法疗效不显著,却对妥布霉素、利复平、头孢三嗪、环丙沙星、呋喃妥因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2.
长牡蛎人工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牡蛎是人们普遍喜食的海产贝类。全世界超过100种,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暖温带海区,年产量近百万吨,其中长牡蛎占50万吨以上,成为贝类养殖业的重要支柱。由于长牡蛎体型大、生长快,采用垂下式养殖产量高,很多国家对发展长牡蛎养殖甚为重视,在这方面,日本的进展比较快。欧洲地中海沿岸、美洲和澳洲等地区的长牡蛎生产者就是由日本引进苗种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长牡蛎Crossosfrca gigas(Thunberg)是牡蛎科百种中最重要的一种。它的软体部丰满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人们喜食的海珍佳肴。  相似文献   
4.
以水温、盐度、pH、COD、NH3-N为环境因子,哈维氏弧菌(Vibro harveyi)感染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仔虾,试验进行3d。结果表明,水温、温度、pH和COD对发光细菌的生长和日本对虾仔虾的感染死亡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水温30℃,盐度32.8,pH7.654和COD10.2mg/L时,发光细菌在试验结束时的数量比初始时分别增加了11.2倍,6.5倍和7.9倍;日本对虾仔虾的死亡率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60%,45%,43%和50%。NH3-N对发光细菌的促生长作用不明显,但其质量浓度1.2-1.6mg/L时,能增加日本对虾仔虾对发光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药物饵料治病效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来,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区水质环境越来越坏,对虾致病因子逐年增多,去年虾病感染面积达80%以上。经济损失严重,给对虾养殖业的稳步发展带来很大障碍,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科研及生产部门的关注,并从各个角度支持开展虾病防治技术的研究,在药物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养殖面积大,虾池水量多,耗药数量大,养殖者经济负担重,因此,未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近年来,一些厂家着手开发药饵产品,由于药物饵料用药经济,处理方便,对病虾作用直接,疗效较好,且不影响养殖环境,也不易发生机械损伤和二次污染,已经逐渐  相似文献   
6.
从网箱养殖区沉积物中分离硫氧化细菌,并研究其生长特性。从以硫代硫酸钠为唯一能源底物的培养基中分离得到一株硫氧化菌B1-1,经过平板菌落形态观察及其形态学特征研究,并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分子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确定菌株的种类。结果表明,菌株B1-1呈革兰氏阴性,短杆状,鉴定为Halothiobacillus hydrothermalis(GenBank登录号为KU362926)。在28℃、初始pH=8、150 r/min培养条件下,细菌在12 h进入对数生长期,36 h开始氧化硫代硫酸盐(S_2O_3~(2-)),至60 h培养液p H下降到4.8,S_2O_3~(2-)浓度从最初的2.28 g/L降到0.36 g/L,氧化率达84.2%。  相似文献   
7.
在浅海贝类养殖中,水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贝类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活动。研究比较几种浅海贝类在封闭性水体中的存活时间与水化因子变化的相关关系和其对不同水化环境的适应性,对于提高其养殖产量,养殖水体水质监测和亲贝的长途运输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鲍低温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鲍既是美食,又可入药,经济价值极高,是珍贵的海产品。七十年代初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东山县水产局联合攻关,开创杂色鲍(1970)和皱纹盘鲍(1973)人工育苗生产工艺以来,推动了我国养鲍业迅速发展。九十年代福建省自台湾引入杂色鲍的台湾种群----九孔鲍及其集约式养殖技术,使得鲍的养殖规模和产量发展更为迅速,目前已成为我国鲍的最重要养殖区,养鲍场和鲍苗场已遍布我省沿海各地, 2001年我省鲍的养殖面积已超过43万平方米,产量2800t以上,产值约4亿元;我省还是我国的鲍苗主要输出地,2001年生产鲍苗6.7亿粒,产值8646万元。…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5年4月和10月同步进行厦门海域贝类养殖区海水、表层沉积物和养殖贝类体中有毒有害物质(Cu、Pb、Zn、Cd、Hg、As、石油类、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大肠菌群、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调查资料,采用海水质量评价指数(Sj^w)、表层沉积物质量评价指数(Sj^s)和养殖贝类质量评价指数(Sj^o)以及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SI)对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类别划分。结果表明,海水质量、表层沉积物质量和养殖贝类质量水平范围均为2~7级,平均值分别为3级、5级和4级。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范围为2~7级,平均值为4级。总体上,贝类养殖区海水质量处于较好水平,表层沉积物质量处于较差水平,养殖贝类质量处于一般水平。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一般水平。其主要污染物为大肠菌群、石油类。厦门贝类养殖区1类区两个,属清洁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8%。2类区共18个,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72%。其中2a类区9个,属较清洁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36%,2b类区6个,属轻度污染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24%;2c类区3个,属中度污染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12%。3类区5个,属重度的污染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20%。厦门贝类产地环境质量的评价和类别划分的结果与厦门贝类养殖区环境污染现状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对虾鳃部疾病的病原具有多样性,因此防治的关键是筛选出广谱,抗菌,便于使用的药物。通过药物实验证明;防治对虾养殖中经常出现的细菌性鳃病用红霉素的效果最好,而呋喃唑酮,氯霉素,青霉素,磺胺嘧啶虽对部分菌株的抑菌力很强,但具有局限性。士霉素,四环素更因大量滥用已产生耐药怀。实验还表明:多数药物在120℃以上高温下易失效,制造药物饵料应在85℃以下进行。不能使用受潮的漂白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