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水产渔业   9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斑点叉尾 (Ictalurus punctatus)ipu-miR-143的靶基因进行预测, 并对预测到的ipu-miR-143靶基因进行生物学鉴定。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 斑点叉尾 微管相关蛋白基因RP/EB家族EB1基因的3′-UTR区具有ipu-miR-143的潜在作用位点。结合对几种近缘物种中RP/EB家族EB1基因和miR-143的进化保守性进行分析, 推测ipu-miR-143在斑点叉尾 中可以通过靶向EB1基因的3′-UTR区而发挥其调控功能。因此, 本研究将斑点叉尾 EB1基因的3′-UTR(含有miR-143靶位点)构建到pMIR-REPORTTM Luciferase载体的下游, 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对ipu-miR-143的靶基因进行鉴定。采用HEK293CCK两种细胞进行细胞转染, 两种细胞中转染miR-143 mimics组荧光相对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表现为显著性降低(P<0.05)。共转染miR-143 inhibitors, CCK细胞中荧光素酶相对活性(8.27±1.02)与对照组相比(5.44±1.55)显著上调(P<0.05); HEK293细胞中荧光素酶相对活性(6.30±1.19)与对照组(4.26±0.84)相比有所上升, 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 miR-143可以通过靶向EB1基因的3′-UTR区而发挥其调控功能。本研究旨为后续深入研究斑点叉尾 EB1基因的转录后调控机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
金鱼受精卵孵化过程及仔鱼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鱼的孵化过程中脱膜的有效积温及鳃耙的发育、消化系统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确定有效积温,介绍了鳃耙、消化系统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7~11月间对2龄黄颡鱼的性腺变化进行研究,实验证明,黄颡鱼亲鱼的性腺在7月相对最发达,性成熟系数也最高,而后卵巢和精巢分别以不同速率退化吸收,雌鱼在10月左右性成熟系数达到1.2%左右越冬,而雄鱼在7~11月间性成熟系数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4.
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1997-2004年引进的5个斑点叉尾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计算并统计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PIC)、杂合度、遗传相似性系数、遗传距离等参数。实验显示8个微卫星位点在5个斑点叉尾群体中共检测到42个等位基因,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338~0.7320,表明其遗传多样性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756~0.6869,说明基因座为高度多态基因座(PIC〉0.5)。群体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7504~0.9203。聚类分析显示,04群体与其他4个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远。结果表明:引进的5个斑点叉尾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信息丰富,遗传变异大,为良好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5.
<正>抗菌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高度保守的多肽,在体外和体内都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抗菌肽最早在两栖动物中发现,随后在兔和人类中发现~([1])。鱼类中发现的最早的抗菌肽是1980年从美洲鲽中发现的,但直到1996年后才有突破性的进展,目前鱼类抗菌肽研究已取得与其他脊椎动物物种相同的进展,发现了piscidin家族(鱼类特有的抗  相似文献   
6.
不同贝类对水质净化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试验对比了24 h内褶纹冠蚌和螺蛳对相同生物量藻类的净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褶纹冠蚌对水体中悬浮物的消除率为螺蛳的近3倍,而对叶绿素a的消除率螺蛳远优于褶皱冠蚌,24 h比褶纹冠蚌组高出近2倍。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金鱼仔幼鱼的开口摄食、食性、摄食率、摄食节律、昼夜摄食变化、肠充塞状态、口宽发展、鱼体生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金鱼开口摄食时间不是同步的,孵出后6d才达100%开口,食性由轮虫逐渐变化为轮虫、枝角类及桡足类,且属白昼型摄食习性。30d龄的仔幼鱼的摄食率占体重的3.91%。在人工养殖的水泥池中生长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8.
以均初始体质量为(3.02±0.01)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58 d的养殖试验,同时比较研究不同配合饲料(D1、D2、D3、D4)对虾的摄食、生长以及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养殖试验结束后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试验,并于感染后0、12、24、36、48、60、72、84 h统计虾的存活率。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与D1组相比,投喂D4、D3、D2饲料组均能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P0.05);D4、D3组溶菌酶水平显著高于D1组,D4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高于D2、D1组,D4组过氧化氢酶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各组间存活率、葡萄糖、皮质醇和丙二醛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感染WSSV 24 h后虾开始出现死亡;36 h时,各组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48 h、60 h、72 h时,D4、D3、D2组存活率显著高于D1组(P0.05);84 h时,D4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D1、D2、D3组之间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D4组饲料使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正>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学名日本沼虾,是江浙沪地区传统的高档水产消费品种。江苏是我国最大的青虾主产区,其养殖面积和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2以上,根据《2018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2017年江苏青虾的养殖产量为11.80万t,养殖总面积48 977.81万m2;根据《2022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2021年江苏青虾养殖产量10.4万t,养殖面积38 019万m2。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