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NH4)2SO4沉淀、Phenyl Sepharose FF疏水层析分离纯化香菇中的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peptidase,GGT),纯化后的GGT的比活力到达了19.59 U/mg.SDS-PAGE分析表明,GGT由分子量分别为28 kDa和60 kDa的两个亚基组成.酶学性质试验结果表明,GGT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7 ℃,最适pH 值为7.6;金属离子Na+、K+和Ca2+对酶有激活作用,而Ag+、Cu2+、Zn2+和Fe3+则有抑制作用;试验范围内,GGT水解γ-glutamyl-p-nitroanilide的米氏动力学参数Km 值为2.601 μmol/mL,Vmax值为0.0287 μmol/min;组成的氨基酸中,Glu和Asp含量较高,Met和Cys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2.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syndrome,WSS)是由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引起的以感染对虾甲壳内侧出现直径为0.5~2mm大小的白色斑点为主要特征的暴发性传染病。该病感染率和死亡率都极高,给养虾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WSSV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在甲壳纲和昆虫纲动物中均有其敏感的宿主,以虾、蟹等十足目类为多。目前,普遍认为WSSV存在水平传播(经口感染或浸泡感染)及垂直传播两种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3.
众多研究表明,病毒的抗原决定簇及细菌毒素亚单位均能在转基因植物中成功表达,并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与现有的疫苗生产体系相比,植物生产疫苗具有安全、经济、稳定、高效等优势.本文概述了利用不同受体植物生产疫苗的研究现状、免疫原性评价及免疫原基因的优化表达策略.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明对虾为试验对象,优化了拥挤应激条件下中国明对虾肝胰脏蛋白质双向电泳的条件,并分析了关联的差异蛋白质。试验结果表明,中国明对虾肝胰脏蛋白双向电泳优化条件为裂解液中添加三丁基膦,采用17 cm的固相p H值(p H 4~7)梯度干胶条,上样量为120μg ,等电聚焦时间为65000 V/h。蛋白图谱分析结果显示,得到的700多个蛋白点中差异蛋白点11个,其中8个差异蛋白点丰度显著上调(P <0.05),3个差异蛋白点丰度显著下调(P <0.05)。研究表明,在拥挤应激条件下中国明对虾肝胰脏蛋白表达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5.
严旭霞  傅玲琳  王彦波 《水产学报》2013,37(12):1815-1820
为研究纳米硒对斑马鱼胚胎毒性大小,使用光镜和电镜等技术对硒代蛋氨酸和纳米硒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纳米硒粒子的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25nm。纳米硒在斑马鱼受精后96小时和120小时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7.18μM和5.68μM;而DL-硒代蛋氨酸在斑马鱼受精后96小时和120小时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67.32μM和54.66μM。此外,在斑马鱼受精后120小时,纳米硒和DL-硒代蛋氨酸的半数致畸浓度分别为3.27μM和44.22μM。研究表明,在直接暴露的条件下,纳米硒的毒性要大于DL-硒代蛋氨酸。研究旨在为纳米硒的安全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扩充水产动物毒理学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6.
7.
8.
以凡纳对虾为试验动物,研究不同浓度的复合益生菌对其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分为4个处理,分别饲喂益生菌浓度为0g/kg(对照组)、1.0g/kg(试验组-1)、3.0g/kg(试验组-2)和5.0g/kg(试验组-3)的日粮,每个处理3个重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添加浓度大于1.0g/kg(试验组-2和试验组-3)可显著(P0.05)提高凡纳对虾的末重、相对增重率、成活率以及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消化酶活性,但是试验组-2和试验组-3之间差异不显著。试验组-1与对照组比较,所有指标均没有显著差异。因此,饵料中添加一定浓度的益生菌,通过促进消化酶的活性,提高了凡纳对虾的生长性能和成活率,最佳添加浓度为3.0g/kg。  相似文献   
9.
    将480尾罗非鱼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添加0、100、400和800 μg Pb·g-1的基础日粮,研究不同水平饲料铅暴露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及组织中铅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45 d养殖试验,铅暴露组罗非鱼的终末重、日增重和饵料系数与对照组罗非鱼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铅暴露剂量的增加及暴露时间的延长,罗非鱼组织中铅残留量均呈上升趋势.铅在罗非鱼体内的蓄积分布具有不同的组织亲和性,在不同组织中的残留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肠>中肾>骨>胃>肝脏>鳃>脾脏>精巢>背肌>脑.以上研究结果揭示,罗非鱼对饲料铅具有较大的耐受性;中肾和骨等铅残留量高的组织能够敏感地反映环境中铅胁迫情况,而胃、肠组织中铅残留量可作为食料铅污染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将罗非鱼暴露于不同水平(0、100、400和800 μg·g-1)饲料铅60 d后,对肝胰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并观察其肝胰脏显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饲料铅暴露剂量的增加,罗非鱼肝胰脏中MDA含量呈上升趋势,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GSH)水平呈下降趋势,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被铅诱导升高;随着铅暴露剂量增加,罗非鱼肝胰脏病理损伤逐渐加剧.以上研究结果揭示饲料铅可能通过诱导罗非鱼肝胰脏发生氧化损伤而发挥毒性作用,损害其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