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水产渔业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青蛤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生态与繁殖习性 1.生态习性 青蛤(Cyclina sinensis)为帘蛤科双壳底栖贝类,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泥砂质的潮间带,以高潮区的下部为多。埋栖深度与个体大小、季节及底质有关,幼苗在表层0.5cm左右,2~3龄可埋栖6~8cm,大个体甚至深达15cm;炎夏或严冬栖息较深;含砂量大的底质,埋栖较浅。迁移性很小。  相似文献   
2.
大黄鱼人工越冬试验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水泥地保温方式和土地塑料大棚方式进行大黄鱼一龄鱼种越冬均获得成功,越冬水温为8℃~14℃,越冬时间为11月至翌年5月上旬,平均越冬成活率为87.4%。  相似文献   
3.
三疣梭子蟹与脊尾白虾池塘混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水池塘里投入经人工土池繁育的三疣梭子蟹稚蟹种苗,接着播以抱卵的脊尾白虾亲体,即在养成池中自繁自育成脊尾白虾苗种,充分利用其在生物学上的共生互利关系进行混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4.
黄则平  王正辉 《海洋渔业》1995,(1):21-23,32
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对虾养殖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成倍增长,产品规格、质量逐步提高,经济效益比较显著。如今,全国各地的养虾面积已达二百多万亩,对虾养殖的品种和一系列养殖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近年来各地对虾养殖业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一些问题,部分地区甚至给养殖生产带来了难于弥补的经济损失。如去年我国沿海的许多养殖单位,遭受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灾害袭击,受灾面积之大,地域之  相似文献   
5.
海水比重、温度和底质对青蛤稚贝生长、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阐述了海水比重、温度和底质对青蛤稚贝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青蛤稚贝在1.010~1.025比重范围内,生活正常,比重越高,生长越快;超过1.025,比重越高,生长变慢,存活率降低。青蛤适宜生长和存活的温度范围为10~33℃,在此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越快,存活率也就越高;超过33℃时,生长变慢,存活率降低。青蛤稚贝适宜底质为砂质和细砂质,纯泥质不适青蛤稚贝生长。  相似文献   
6.
中华乌塘鳢栖息于内河入海口水域,喜在滩涂钻洞生活与繁殖,主食小鱼虾。中华乌塘醴营养价值高,享有“一鱼顶三鸡”的美名。长期以来,深受福建、两广、港澳地区消费者的青睐。 江苏启东产中华鸟塘鳢主要是通过浙江、福建驻启的鱼贩收购点,经空运南销,尽管鱼贩在启重金收购中华乌塘鳢,但因该鱼  相似文献   
7.
赵福海  朱雪根  黄则平 《海洋渔业》2002,24(4):178-179,172
江苏省吕四渔场曾是著名的大黄鱼产地之一,但由于捕捞强度的逐年增大,80年代以来,大量自然资源日趋衰退,大黄鱼渔场已形不成渔汛。为保护大黄鱼资源,发展渔业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笔者在前几年大黄鱼养殖试验的基础上,针对大黄鱼的生长特性,结合市场变化及本地的条件,采取引进大规格鱼种,强化池塘养殖管理,使之当年就养成商品鱼。这是一种适合江苏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下的大黄鱼养殖模式。笔者先后攻克了鱼种海上长途运输、陆地近距运输、高温渡夏、池塘养殖和越冬集养及病害防治。为大黄鱼池塘养殖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三疣梭子蟹、脊尾白虾混养效益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南通地区从1993年开始尝试三疣梭子蟹养殖,目前已形成以梭子蟹、脊尾白虾综合养殖为主要模式的养殖区3万多亩。这种养殖方式通过混养脊尾白虾弥补了单养梭子蟹产量较低的缺点,一般亩产虾  相似文献   
9.
大黄鱼曾是吕四渔场的主要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酷渔滥捕,导致资源严重衰退。1988年以来,随着大黄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大黄鱼养殖在福建省迅速发展起来,已成为海水鱼养殖的支柱产业。为了发展我省海水养殖事业,使大黄鱼养殖在我省迅速得到推广并形成产业,引进福建省大黄鱼亲鱼、鱼种,在我省进行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快、最佳途径。1997年、1998年笔者曾多次去福建省对大黄鱼人工育苗及养殖进行考察、学习,对福建省大黄鱼能否在江苏省进行养殖进行了多次研讨、论证。通过三年多的试验研究,摸索出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