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印度洋中南部大眼金枪鱼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8年9月~2009年4月在印度洋中南部金枪鱼延绳钓渔场调查期间收集的大眼金枪鱼生物学数据,对其基本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叉长范围为57~184 cm,优势叉长组为101~110cm和121~130 cm,约占总数的41.7%,平均叉长为119.5 cm;(2)不分性别大眼金枪鱼叉长(FL)与加工后重(DW)的关系可表达为:DW=2.407 6×10-5FL2.931 6,雌雄个体差异不显著(F=0.207,P0.05);(3)调查期间,大眼金枪鱼雄性比例为56.55%,当叉长大于140 cm时,雄性占优势;调查期间,该海域大眼金枪鱼的繁殖期为10月~翌年4月,繁殖峰期为10月~翌年1月;(4)摄食种类中柔鱼、帆蜥鱼和虾类所占比重较高,分别占36.0%、20.1%和18.0%;各月份摄食等级1~4级分布呈显著性差异(χ2=191.20,P0.01),各叉长组大眼金枪鱼摄食等级变化无显著性差异(χ2=41.08,P0.05)。  相似文献   
2.
鱼类标志放流技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标志放流(tagging)技术是一种研究鱼类洄游和鱼类资源的方法,先在鱼体做上标志,然后通过重新捕获标志鱼,根据标志放流记录和重捕记录,绘制鱼类标志放流和重捕的分布图,以推测鱼类游动的方向、路线、范围和速度等;若进一步结合鱼体长度、重量和年龄资料,则可研究鱼类的生长和死亡规律,以及检验增殖放流的效果等。此外,根据鱼类标志放流的结果还可估算鱼类种群数量的变动。我国的鱼类标志技术研究起步较晚,有关报道较少,因此,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非常迫切。本文对鱼类标志方法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促进我国鱼类标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8年9月—2009年4月印度洋中南部金枪鱼延绳钓渔场所捕获的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数据,对该鱼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叉长为74~120 cm,优势叉长为105~110cm,约占总数的47.8%,平均叉长为(107.2±4.99)cm。2)长鳍金枪鱼叉长(LF,cm)与加工后重(WD,kg)的关系可表达为WD=1.7146×10-5LF3.0197(总体),WDM=7×10-5L2F.M7229(雄性),WDF=2×10-6L3F.F5354(雌性)。3)调查期间,长鳍金枪鱼性腺成熟度以Ⅳ级为主,约占总数的43.1%。4)当长鳍金枪鱼叉长小于100 cm时,摄食等级以0级和2级为主;当叉长为100~120 cm时,空胃率达39%以上,且随叉长的增长而递增。当叉长为91~110 cm时,摄食饱满指数随叉长增长而上升;当叉长为111~120 cm时,饱满指数随叉长递增而降低。  相似文献   
4.
鱼类标志放流技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标志放流(tagging)技术是一种研究鱼类洄游和鱼类资源的方法,先在鱼体做上标志,然后通过重新捕获标志鱼,根据标志放流记录和重捕记录,绘制鱼类标志放流和重捕的分布图,以推测鱼类游动的方向、路线、范围和速度等;若进一步结合鱼体长度、重量和年龄资料,则可研究鱼类的生长和死亡规律,以及检验增殖放流的效果等。此外,根据鱼类标志放流的结果还可估算鱼类种群数量的变动。我国的鱼类标志技术研究起步较晚,有关报道较少,因此,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非常迫切。本文对鱼类标志方法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促进我国鱼类标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拖网阻力计算是拖网研究与设计中重要内容,对于二片式拖网,通常将网身部分简化为圆锥形以计算其阻力,误差较大.本研究提出了二片式拖网水下运行的动态模型,将拖网各部截面近似以椭圆形进行理论分析,根据对计算模型的分析并借助计算机迭加计算网具阻力,旨为能有效地应用于底拖网的理论研究和设计.经过理论分析,通过FT=FN×sinα+FT×cosα分别求出网片和网囊的阻力后,再加上纲索和主要属具的阻力,就可以得到拖网在水下运行的总阻力.  相似文献   
6.
印度洋南部大眼金枪鱼年龄鉴定及其与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对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种群结构和年龄生长做出判断,从而进行有效的资源评估和管理,需要一种简便、可行、精确的年龄鉴定方法。根据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在印度洋中南部执行专项调查时采集的275枚第一背鳍鳍条样本,确立了最适的切割位置和年龄鉴定方法,并通过年龄鉴定估算大眼金枪鱼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的叉长范围为570~1 820 mm,优势叉长组为910~1 500 mm,占总体的83.9%;年龄组成以3、4和5龄居多;第1、2条年轮轮径的平均值分别为(4.23±0.71)mm和(5.72±0.48)mm。根据鳍条的切割位置分为3个组别,线性回归关系为拟合大眼金枪鱼鳍条半径与叉长关系的最佳回归方程,3个组别在鉴定大眼金枪鱼年龄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赤井信息量标准(AIC)分析结果表明,自骨突处起,全长(L)的10%处为最佳切割位置。大眼金枪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250.5×[1 e 1.05(t+1.85)]。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在印度洋中南部水域金枪鱼延绳钓渔场收集的数据,研究分析和比较了3种钓钩钩型(传统金枪鱼钩、“J”形钩和圆形钩)的渔获效益及对钓捕对象的选择性。结果表明:(1) 从渔获种类上看,大眼金枪鱼和大青鲨金枪鱼钩钓获比例最高,“J”形钩和圆形钩的钓获比例相当;而长鳍金枪鱼则为金枪鱼钩钓获比例最高,其次为“J”形钩和圆形钩。(2) 大眼金枪鱼存活率以金枪鱼钩最高,“J”形钩最低;长鳍金枪鱼则为“J”形钩稍高于圆形钩,金枪鱼钩最低;大青鲨则以圆形钩最高,“J”形钩最低。(3) “J”形钩钓获的长鳍金枪鱼和鲨鱼平均叉长较金枪鱼钩和圆形钩稍大;而金枪鱼钩钓获的大眼金枪鱼平均叉长较圆形钩和“J”形钩稍大。(4) 3种钩型钓获的长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和大青鲨叉长分布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大西洋中部大眼金枪鱼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05年12月至2006年5月农业部渔业局金枪鱼渔业科学观察员获得的生物学数据,对捕获的大西洋中部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体长、体重(去鳃、去尾、去内脏)、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及性别比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的优势叉长为105~140cm,优势加工后的体重为20~40kg;摄食等级为0—4;性腺成熟度以Ⅱ、Ⅲ期为主,且雌、雄差异较大;叉长(L)与加工后的体重(W)的关系为W=1.3373×10^-5L^3.0147,R^2=0.9691。将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结果比较,表明近年来大西洋中部大眼金枪鱼生物学特性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