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基础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5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社会各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电子工程发展最明显。为了进一步推动自动化的发展,应该合理引入智能技术。智能化技术能将人工智能理论融入到计算机技术中,是一种高新的科技,发展空间非常巨大。所以研究智能化技术,将智能化技术引入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能弥补电气自动化控制的缺陷,提升电气工程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取得理想的发展效果。文章重点分析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优势,对于器无人化超控、无需建模之便捷等优势进行阐述,针对现代智能技术在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鲍的人工种苗生产技术中,以初期生活史研究(村山,1935,猪野,1952)为基础,继而在采用透明波纹板作采苗器(菊地,1965)、育苗用亲贝的成热管理(菊地、浮,1974a)、紫外线照射海水以诱导产卵(菊地、浮,1974b)以及鲍的足部分泌物对幼体附着的诱引作用的发现(关、营野,  相似文献   
3.
桡足类的生存与繁殖,以至种群数量的波动,与其环境条件及本身的生物学特点密切相关。即从其功能适应(Functional adaptations)能力和生态对策(Ecological counternleasure),取得上述相关因素间的平衡。本文就若干物理学变量(温度、盐度、海流等)和生物学变量(饵料丰度及其适应方式、性比、增殖率等),对桡足类的适应性问题,提出探讨与诌议。  相似文献   
4.
国外海水鱼苗活饵的使用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养殖鱼类的人工育苗中,解决幼体价段的饵料问题,是获得育苗成功的关键之一,这一课题引起各国水产研究人员的关注。 九十年代以来,尽管各类配合饲料(包括幼体用配合饲料)相继研究应用于生产,但由于在使用中,存在着饲料于育苗池水里易沉淀、易腐败导致水质污染,严重地影响到鱼苗的存  相似文献   
5.
日本平野克已、河野浩俊的研究表明,轮虫摄食小球藻与藻细胞大小(体积)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日本在中国黄海、东海和九州西海域的河豚类年捕获量,估计最低也有7,500吨以上。  相似文献   
7.
应用无源封闭式缩微水生态生命维持系统技术,将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活体,搭载在中国第21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上,活体成功返回地球,并在返回地面前产出了仔代。通过航天搭载育种试验,初步肯定该系统能基本满足蒙古裸腹溞的航天搭载生存要求。  相似文献   
8.
自从1980年全球海洋大气成份正规观测开展以来,两个重要事实被发现:一、陆上物质大量通过大气输往海洋,成为海洋生物的营养盐。  相似文献   
9.
鱼饵桡足类选育技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世杰  刘敏 《福建水产》1994,(2):36-37,64
桡足类在鱼类人工育苗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大类优质饵料生物对象。特别是在后期仔鱼——稚鱼——幼鱼阶段,更显示较高的饵料价值。桡足类生化成份丰富,具备高度营养,按%干重计,蛋白质可达50—80、脂类6—34、碳水化合物12—23,且含有廿碳五烯酸(20:5ω3)和什二碳六烯酸(22:6。6)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海产鱼苗摄食了桡足类,就比单一摄食卤虫幼体优越得多,存活率高、生命力强,对人工培育健壮鱼种大有裨益。 除了以个体小、容易培养、能形成单种优势、对环境适应力强、食物链短的非肉(捕)食性种、发育快、排卵次数频繁、产卵持续时间长、繁殖力强等作为理想的选种条件外,选育技术尚有若干问题值得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虾养殖业的发展,随之而来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发病区域不断扩大,危害性越来越严重。我国台湾省1987年因为虾病流行,造成对虾产量急剧下降。我国大陆沿海各地养虾地区,于1990-1993年也先后发生暴发性流行病,虾病种类及危害性也逐年增加,使养虾业遭受重大挫折。 虾病是全球性养虾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成为养虾成败的关键。1992年以来,中、南美洲的凡纳对虾曾多次发生对东、西两半球危害性最大的桃拉病毒综合症(Taura syndrome viruses, TSV)和白斑病毒综合症(WSSV),死亡率80%~100%:1997-1998年,台湾省又掀起凡纳对虾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