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鳞斜颌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其食性是以腐植质、有机碎屑和着生藻类等为主要食物,与“四大家鱼”混养,可充分利用水体饵料资源,在一般湖泊、水库中,只要有一定的流水条件,即能自然繁殖,并可望形成天然种群;加之斜颌鲴又具有疾病少、易捕捞及群体产量高等优点。对于水库鲴类自然种群的形成、繁殖的生态学尚未见专题研究报道。根据斜颌鲴的生物学特性,作者认为它在水库的增殖潜力大,并有十分重要的渔业价值。为此,我们对同欢水库细鳞斜颌鲴产卵场的分布、底质、水温、水深,流速、酸碱度、溶解氧等自然条件及产卵季节、时间与产  相似文献   
2.
一、概况官亭水库养鱼水面5350亩,平均水深约7米。据25年(1961—8985)统计,共产鲜鱼1490.4吨,年均57.3吨,年亩均产鲜鱼10.7公斤,其中养殖鱼类占750/左右,自然增殖鱼类占25%左右,而黄尾密鲴占自然增殖鱼类的38—70%。为开展水库黄尾密鲴自然增殖,我们对黄尾密鲴在水库的形成、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二、黄尾密  相似文献   
3.
鲴亚科鱼类在湖南主要有黄尾密鲴、细鳞斜颌鲴、银鲴及园吻鲴等,其中细鳞颌鲴与银鲴已能大量的人工繁殖并在池塘养殖作为优良的搭配品种,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近年来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黄尾密鲴与细鳞斜颌鲴在水库鱼类资源自然增殖方面效果显著,值得重视的研究对象。它的渔业价值主要是:  相似文献   
4.
人工养殖20尾雌雄大鲵,在两组体重相近,饵料、投饵方式、温度、饲养条件等一致的情况下,实验得出雌性大鲵生长速度略慢于雄性,其增重率雄性比雌性快2.0%。  相似文献   
5.
官亭水库密鲴(Xenocypris davidi Bleeker)个体生殖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阳爱生  卞伟 《水产学报》1983,7(4):385-399
本文研究了官亭水库104 尾产卵前成熟雌鱼的个体绝对生殖力(r),个体相对生殖力(r/L;r/W)与母鱼若干形态学指标的关系。密鲴个体绝对生殖力(r)和相对生殖力(r/L)与鱼体长(L)呈曲线相关,其回归方程为(r)=4232×10~(-7)L~(3.8444);它与纯体重的关系则为直线正相关,其回归方程为 r=496W-32630。研究结果表明:密鲴个体生殖力不但与体长、体重呈正相关,而且还不同程度地与成熟系数、鱼卵直径、肥满度和年龄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土拦库湾培育鱼种是解决水库养鱼所需鱼种的一种有效途径之一。现将土拦库湾培育鱼种技术的主要环节简介如下: 一、培育鱼种土拦库湾的选择:一般用作培育鱼种的库湾应选择库湾出口小,内部宽阔、库底平坦、底质好,这样的库湾建坝工程小,便于施工,且建成后可利用的面积大;另一方面要选择库形开阔、周围山头低,阳光充足,集雨面积较小,来水量不大,这样有利于培肥水质,和建筑拦鱼坝。拦截库湾的面积因饲养鱼种的规格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面积。一般用作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了解湖南湘西花垣小鲵,从而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这一物种,应用常规组织切片方法对该小鲵的肝脏进行了观察研究,了解了小鲵肝脏的基本形态结构,为更深层次的研究其内部结构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8.
大鲵人工繁殖的研究(摘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俗祢娃娃鱼,是我国野生珍贵保护动物之一,其经济价值高。但由于人工捕捉强度,过大,部分地区资源衰退,因此积极开展有关人工繁殖的研究,科学掌握其繁殖、生长、发育等规律,将对于采取有效的保护和积极的人工增殖资源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鲵是我国珍贵的大型两栖动物,经济价值高,但由于天然凡殖率低,加之人工捕捉强度大,而导致资源衰退;为保护增殖大鲵这一珍贵动物,湖南省水产研究所与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协作,进行了大鲵人工凡殖的初步研究。通过试验探索了大人工催产姝方法;大鲵泄殖孔内边周有无突出的小白点是鉴别雄、雌性别的主要特征;成熟精子经显微镜观察表明:其形态与蛙相似,头部为尖长的辣椒状,尾部是一根长长的细丝;成熟卵球呈园球形,直径为5—7毫米。本实验成功地采用干湿法人工授精,获卵721颗,受精率为68%,证明大鲵凡殖为体外受精,产出卵带成长珠链条状,产出的卵有三层膜即外包膜、胶体膜与卵黄膜,卵球本身直径为9毫米,外包胶体球直径为1.7厘米;每个卵之间有胶带相连,间距为2—2.2匣米;卵为半浮性的端黄卵。大鲵胚胎发育早期的细胞分裂为不全裂卵裂;由于卵黄球大,故发育时间长达33—40天之久(从受精——胚体孵化出苗)。整个大鲵的胚胎发育过程显示出从鱼类到两栖类的过渡演变类型,因此兼有鱼类和蛙类的特点。大鲵人工孵化过程中其病害主要发现有“水霉病”,试验采用15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水溶液,将卵浸洗10—15分钟,每天1—2次,连续数天,“水霉病”即可防治;其次发现静水孵化大鲵卵胚易发生胚体“贴壳”而造成中途夭折。通过本试验首次获得了人工孵化的大鲵幼苗,孵化率为2.5%。本文讨论了大鲵生殖季节、卵带及胚胎发育特点及提高孵化率等问题,这是珍贵动物大鲵人工凡殖的第一次突破,为全面解决与深入研究大鲵人工凡殖提供了可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1978年湖南省水产研究所与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协作,进行了大鲵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大鲵卵721颗,受精率为68%,经过33—40天之久的人工孵化,首次人工孵化出大鲵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