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帆张网渔获物组成及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7年12月~2008年6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调查所获取的资料,分析了帆张网作业渔获物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调查采获的鱼类41种,甲壳类22种,头足类3种。其中主要渔获物由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 haumela)、细条天竺鱼(Apogon lineatus)、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长枪乌贼(Loligo bleekeri)和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等10个种类组成,其质量占总样品质量的79.86%。对小黄鱼和带鱼进行体长和体质量组成分析得出,其幼鱼比例分别为97.20%和61.00%。物种种类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值显示,鱼类1月较高,而4、5和6月相对较低;甲壳类在5月较高,而4月相对较低。现行的帆张网渔获物中幼鱼比例较高,对经济幼鱼资源的损害较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洲淡水鳉鱼的生存要素和日常管理。[方法]以贡氏假腮鳉为例,从水质、水温、光照和日常管理等方面来探讨贡氏假腮鳉的生存要素和日常管理。[结果]贡氏假鳃鳉幼鱼对水质和水温的要求很高。若水温过低,幼鱼的生病几率会大大增加,还可能出现畸变情况。另外,光照对成鱼的色彩也有很大影响。[结论]在贡氏假鳃鳉的日常饲养中,水中的溶氧量一般保持在6 mg/L以上。  相似文献   
3.
底边界层动物是生活在海洋底边界层中的特定生物类群,通常包括超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底边界层动物的生态学意义表现在,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层系统底栖系统耦合过程的重要环节,是陆架海的碳垂直通量的重要影响因子。底边界层动物的采样装置主要包括滑橇式和陷阱式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黄海夏季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与丰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8月沿青岛至济州岛断面,在黄海的4个站位上进行了底边界层动物昼夜连续采样,对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丰度的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黄海夏季底边界层动物的主要类群是浅海底动物和中型浮游动物,种类丰度的昼夜差异不显著。主要种类有尖额谐猛水蚤(Euterpina acutifrons)、挪威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 norvegica)、戴氏猛水蚤(Danielssenia sp.)、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和双刺纺缍水蚤(Acartia bifilosa)等。底边界层动物的丰度,在细砂底质环境的站位最低,在具有粉砂一黏土底质环境的站位皆较高。通过聚类分析,可将这两种底质环境上的底边界层动物在26.55%相似性水平上分为两个类型。BIOENV分析表明,水深、底层水温及底质类型是影响海洋底边界层动物种类组成与丰度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洲淡水鳉鱼的生存要素和日常管理.[方法]以贡氏假腮鳉为例,从水质、水温、光照和日常管理等方面来探讨贡氏假腮鳉的生存要素和日常管理.[结果]贡氏假鳃鳉幼鱼对水质和水温的要求很高.若水温过低,幼鱼的生病几率会大大增加,还可能出现畸变情况.另外,光照对成鱼的色彩也有很大影响.[结论]在贡氏假鳃鳉的日常饲养中,水中的溶氧量一般保持在6 mg/L以上.  相似文献   
6.
依据2008年5、8月对舟山渔场海域进行的水文环境和渔业资源状况的综合调查结果,阐述了舟山渔场海域表层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状况。结果表明:氮磷含量总体上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逐渐变小,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含量均表现为夏季低、春季高的特征。调查海域叶绿素a含量随氮磷的波动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变化,夏季明显高于春季。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与叶绿素a的分布呈负相关变化,春季调查海域表现为磷限制,夏季绝大多数调查海域为磷限制,只有调查海域最东部边缘表现为氮限制,这与一般海洋环境为氮限制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7.
2006年9月与2007年7月对浙江中街山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底栖海藻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和温度属性。结果表明,采集到的34种海藻隶属于3门24属,其中褐藻门3属3种,绿藻门4属5种,红藻门17属26种。在波浪和潮汐作用下,潮间带出现局限分布种和选择性分布种,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和石莼(Ulva lactuca)等在调查的岛礁广有分布;红藻门种类在调查海域的出现频率为67.8%,为优势门类,褐藻门种类在该海域的总体水平分布基本呈均匀状态;91.2%的调查种类分布在低潮带,种类数垂直分布均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且温度属性以亚热带区系种类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8.
2008年6—10月对浙江秀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隶属于4门、7纲、33科、41属。其中,软体动物19种,占37.26%;甲壳动物28种,占54.90%;多毛类3种,占5.88%;其他无脊椎动物只有海葵1种,占1.96%。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大小比较:九子沙滩(47.99g/m^2)〉滑泥公园(32.23g/m^2)〉海岙码头(7.78g/m^2)〉兰山码头(5.34g/m^2),而物种多样性旧,)大小依次为滑泥公园(2.98)、九子沙滩(2.78)、海岙码头(1.55)、兰山码头(1.34)。研究认为秀山岛潮间带湿地越来越多用于旅游开发和临港工业建设可能是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较低的主要原因,且临港工业建设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比用于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影响大,特别是物种数减少较明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