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不同环境因子对草履虫种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环境因子对草履虫种群生长的影响,培养出优质的草履虫,分别在pH梯度为:6.0、6.5、7.0、7.5、8.0,光照梯度为:0lx、500lx、1 000lx、1 500lx条件下培养草履虫,结果表明,小白菜培养液培养草履虫的最适pH值为7.0,并且相比于弱酸性环境,草履虫更适宜在弱碱性环境中生长。在光照为0lx条件下,草履虫数量在第4天时达到最大值4 073ind/100mL,在光照为500~1 500lx条件下,随着光照度的增加,草履虫的种群数量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越冬凡纳滨对虾亲虾黑鳃病症病因,对患病亲虾病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越冬后患病亲虾鳃部观察到大量线虫。虫体特征显微结构显示,雌、雄性线虫的平均体长分别为(983.6±16.69)μm和(956.9±12.14)μm,虫体表皮不均质,具有2纵列侧分化、4根头刚毛、3个口腔实齿、5个杯形肛前附器,化感器横向扁椭圆形,食道不形成食道球;经鉴定,确定该线虫隶属于色矛科(Chromadoridae)、色矛属(Chromadorella)。组织病理观察结果表明,线虫感染后亲虾鳃组织坏死、溶解,黑色素沉积,游泳足基部出现黑化层。本文报道了一种由色矛线虫引起的越冬亲虾黑鳃病症。  相似文献   
3.
于2013年5月,8月和10月份对唐山"三岛"海域12个不同站位小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采样。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桡足类、多毛类、枝角类、端足类、介形类、涡虫类、轮虫类、双壳类及等足类10个类群。最优势类群是线虫,每个站位所占比例基本大于95%,平均丰度大约735.2ind/10cm2。其他类群各站位所占比例不同,且都较小。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各类群所占比例随月份的变化并没明显变化;不同月份,各类群的丰度有所变化,其中5月份丰度较高,10月次之,8月份丰度最低。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小球藻(Chlorella vlgaris)在不同环境因素pH和盐度条件下,藻液溶氧量和生长量的测定,初步确定小球藻对盐度具有广适性,在0~45的盐度海水中都能生长,其中在盐度为25时溶氧量和生长量达最大,分别为7.65 mg/L和2.65×10~7个/mL,小球藻在pH为5.5~11.5的环境中可以生存,在pH为9.0时溶氧量和生长量达到最高,分别为8.04 mg/L和2.5×10~7个/mL,在pH大于11.0时小球藻生长明显减慢,甚至出现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5.
正一、鱼类鲤蠢目绦虫概况1.鱼类鲤蠢目绦虫简介鲤蠢目绦虫隶属于扁形动物门绦虫纲,是全球淡水鱼肠道内都会寄生的一种蠕虫。已有报道证实,最初的绦虫种属关系研究是以鲤蠢目绦虫为探索对象。目前为止,国内发现的鲤蠢目绦虫大都分布在我国东北、中部及东南地区,其中包括黑龙江、长江流域以及台湾海峡水域等,而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关于鲤蠢目绦虫的研究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6.
黄菖蒲在鱼类养殖水体中的生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水生植物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和滤食性鱼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分别按生物量配比约为1∶3、2∶3、1∶1、4∶3进行混养,每周测定养殖水体中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磷酸盐(PO4-P)和化学需氧量(COD)质量浓度的变化及黄菖蒲、鲢的生长情况,为利用水生植物改善养殖水环境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不同生物量配比组黄菖蒲对NH4-N、NO2-N、PO4-P和COD的清除率不同,其中,黄菖蒲、鲢生物量配比1∶3组对NH4-N、NO2-N、PO4-P、COD的清除率分别为79.61%、44.43%、36.62%、46.55%,2∶3组分别为86.18%、77.05%、61.97%、43.84%,1∶1组分别为85.86%、73.77%、59.15%、31.49%,4∶3组分别为87.17%、72.13%、56.34%、27.06%。各试验组中黄菖蒲和鲢生长情况良好,生物量配比2∶3组,黄菖蒲和鲢特定生长率均最高,分别为1.70%和0.33%。表明,鲢养殖水体中植入水生植物黄菖蒲可以改善养殖水质,起到了良好的生态作用,当黄菖蒲、鲢生物量配比为2∶3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为了考察饲料中高浓度黄曲霉毒素B1(AFB1)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肝胰腺的影响,在水温为(28.06±0.09)℃的条件下,给体质量为(0.30±0.02)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投喂每千克饲料中含黄曲霉毒素B1(AFB1)为1600μg的饲料,对照组饲喂正常配合饲料,每组设3个平行,饲喂8周后取样,测定AFB1及其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M1(AFM1)在幼虾肝胰腺、肠道、肌肉中的残留量,以及肝胰腺和血淋巴中的生化指标,并观察肝小管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幼虾持续8周摄入含高浓度AFB1的饲料时,肝胰腺中AFB1的残留量(2.11μg/kg)高于肠道残留量(0.11μg/kg),肌肉中未检测到残留量;同样,肝胰腺中AFM1的残留量(0.32μg/kg)高于肠道残留量(0.05μg/kg),肌肉中未检测到残留量;试验组幼虾肝胰腺中丙二醛(MDA)含量(62.60 nmol/mg)显著高于对照组(21.38 nmol/mg)(P0.05),但两组血淋巴中M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幼虾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26.25 U/mg)显著低于对照组(36.70 U/mg)(P0.05),但两组血淋巴中SOD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幼虾肝胰腺中活性氧(ROS)含量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幼虾血淋巴中酚氧化酶(PO)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从切片显微结构观察可见,幼虾肝胰腺细胞受到损伤,损伤规律为近消化道损伤严重,逐渐向肝胰腺边缘扩散,表现为肝胰腺细胞紧缩,出现空泡区,食道周围肝细胞消失,严重的仅残留肝小管,甚至肝小管消失。研究表明,长时间投喂含有高浓度AFB1的饲料,凡纳滨对虾幼虾的肝胰腺受损且某些代谢生化指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在肝胰腺和肠道有黄曲霉毒素残留。  相似文献   
8.
正卤虫是一种生长在高盐水中的生物,其一种特殊的生态适应性是通过产生休眠卵来维持不稳定环境中的种群。之前的研究表明其孵化率很低,卤虫卵的孵化由一些未知的内部相关酶控制新陈代谢,并使其停留在滞育状态,必须通过某些非生物信号刺激终止滞育状态,恢复生理代谢。卤虫的生活方式和生理结构决定其易受毒物污染,因此经常被用于环境毒性评价和生态毒理学研究。实验生物的死亡率是生物毒性的一种常见的观察方法,但它在低浓度的污染物浓度方面  相似文献   
9.
大型海藻对氮磷吸收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选取了经济价值较高、生态特征较为明显且研究较为深入的三种大型海藻:海带(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作为实验材料,在模拟自然环境条件(14℃、1500lx)和适宜的氮、磷浓度(50μmol/L、5μmol/L)下,研究其在72h内对氮、磷的吸收能力。实验数据测得,海带、鼠尾藻和龙须菜对氨氮吸收速率分别为0.397μmol/g·h、0.317μmol/g·h和0.300μmol/g·h,吸收效率为66.3%、53.6%和51.2%;对磷的吸收速率分别为0.036μmol/g·h、0.030μmol/g·h和0.033μmol/g·h,吸收效率为65.2%、55.7%和58.8%。结果表明,三种海藻对氮、磷均有明显的吸收效果,吸收能力顺序为:海带>龙须菜>鼠尾藻。  相似文献   
10.
凡纳滨对虾肝肠胞虫病的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目前全球范围内凡纳滨对虾的繁殖量和养殖范围非常惊人,属于产量最高的经济虾之一。我国主要在天津、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比较多,而以天津最为出名。凡纳滨对虾的虾肉非常鲜美,营养丰富,壳薄,肉肥,是餐桌上的佳品,所以极大刺激了凡纳滨对虾的集约化养殖,但在养殖的过程中疾病是影响经济效益的罪魁祸首,所以在凡纳滨对虾的繁殖生长过程中如何预防各种疾病尤为重要。目前在养殖过程中凡纳滨对虾面临多种病的威胁,如黄头病、白斑综合征、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