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水产渔业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宋业晖  薛莹  徐宾铎  张崇良  任一平 《水产学报》2020,44(12):2017-2027
根据2011及2013年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和胃含物分析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和生态位重叠指数法等,研究了海州湾皮氏叫姑鱼、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3种石首鱼的食物组成及其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的重叠情况。结果显示,皮氏叫姑鱼属于底栖动物食性,主要摄食虾类、端足类和多毛类;小黄鱼属于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食性,主要摄食鱼类、虾类、头足类和磷虾;棘头梅童鱼属于底栖动物食性,主要摄食虾类、毛虾类、磷虾和糠虾。这3种石首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较为接近,其中小黄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2.69)和空间生态位宽度(2.78)均最高,皮氏叫姑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2.59)最低,而棘头梅童鱼的空间生态位宽度(2.42)最低。3种石首鱼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为0.24~0.46,其中皮氏叫姑鱼与棘头梅童鱼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最高。它们的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为0.19~0.30,表明这3种鱼在空间方面存在一定的分隔。它们的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重叠指数为0.05~0.11,其中皮氏叫姑鱼与棘头梅童鱼的重叠指数最高,因此有可能发生激烈的食物竞争,而小黄鱼与皮氏叫姑鱼和棘头梅童鱼之间则可以通过营养和空间生态位的分化来降低种间竞争。  相似文献   
2.
根据 2011 年及 2013─2016 年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和胃含物分析数据, 构建了 Hurdle-GAMMs 模型 (Hurdle-generalized additive mixed models, 广义加性混合效应模型), 基于相对重要性指数和全子集回归筛选出小黄鱼(Larimichthy polyactis)的优势饵料生物及关键影响因子, 研究小黄鱼摄食主要饵料生物的影响因素及其动态特征。研究表明, 体长、离岸距离和水深是影响小黄鱼摄食的关键因素, 当小黄鱼体长为 80~100 mm 和 120~140 mm 范围内时, 其摄食习性会发生明显转变。此外, 在离岸距离 40~60 km 和水深 15~25 m 的海域, 小黄鱼的食物组成也会发生显著变化, 其摄食的空间变化与饵料生物的分布重心密切相关。不同年份间环境中饵料生物的数量变动及个体生长发育对小黄鱼摄食习性的变化均具有显著影响, 各因素对小黄鱼摄食强度的影响效应与其食物组成的变动显著相关。本研究可为小黄鱼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近海辐射沙脊群的生态功能、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根据2018—2019年在江苏近海辐射沙脊群及邻近海域进行的生物资源与栖息环境综合调查数据,通过构建Ecopath生态模型,分析了该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混合营养效应、能流途径和生态系统总体特征等。研究发现,该海域27个功能群的营养级范围为1.00~4.31,主要渔获种类及优势种的营养级范围在3.0~4.0之间,顶级捕食者如鮸(Miichthys miiuy)和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等鱼类的营养级在4.0以上。该海域生态系统的总生态转化效率是14.93%,略高于邻近海域,表明该生态系统对能量的总体利用率较高,有利于维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较高的生产力。碎屑和浮游植物均是该海域主要的营养来源,其中牧食食物链在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均高于碎屑食物链。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该海域生态系统的总流量(TST)较高(8 950 t·km-2·a-1),表明该生态系统的总体规模较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从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参数等生态指标来看,该海域生态系统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