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3篇
综合类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温度对拟穴青蟹循环水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温度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循环养殖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深入理解环境因子与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关性。在水温分别为18℃、22℃、26℃、30℃和32℃的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拟穴青蟹养殖,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温度下的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Alpha多样性指数显示5组水样中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大小为t26t22t30t32t18,物种丰度大小为t22t26t32t30t18。温度可以导致养殖水体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发生变化,但并未发现二者之间直接的相关性。(2) 5种温度下的养殖系统中细菌群落共有31门、43纲、94目、185科和351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循环养殖水体中绝对优势菌门。在养殖系统水温为26℃时,养殖水体中氮磷污染物含量相对较高,其水中脱氮除磷菌属的相对丰度也显著高于其他4组。(3)由花瓣图和UPGMA聚类分析图进行相似性分析可知,水体微生物群落对温度的变化有着良好的响应, 5组水样的细菌群落结构总体相似性较低,其中最高温度32℃和最低温度18℃的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最为相似。(4)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氮磷营养盐中的总磷(TP)和硝酸盐(NO3–-N)对水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具有显著性影响,而温度是导致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差异化的主要原因。上述研究结果初步解释了温度对拟穴青蟹循环养殖水微生物群落的作用机制,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拟穴青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环境变化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景区城镇的生态园林建设有利于促进景区和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现阶段中国景区城镇的生态园林建设存在规划水平不高、城市整体形象不鲜明、绿地面积普遍偏少等问题。今后中国景区城镇的生态园林建设应采取(1)加强法制建设;建设生态城市;(2)推广生态园林,搞好形象设计;(3)推进城镇园林化,严防景区城镇化;(4)加强科技创新,搞好园林植物配置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历史的角度,对日本庭园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儒家思想为日本庭园提供了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佛教与日本本土的神教相结合产生的禅宗佛教,使日本庭园走向了宗教园林;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哲学精髓,则影响了日本的“象征式庭园”的造园手法。正是由于中日两国有相同的造园哲学思想以及历史上长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决定了日本庭园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4.
人工降雨对稻田中氮磷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水稻黄熟期,通过对微区模拟稻田进行人工降雨试验,分析了60,48,17.4 mm/h 3个雨强处理(分别表示为y-b、y-m、y-s)条件下,不同滞水时间的田面水中氮磷的动态特征以及总氮、总磷的流失潜能,研究了不同雨强和滞水时间对稻田氮磷的减排效能。结果表明:(1)在3个雨强处理下,田面水中TN浓度在人工降雨后1 h为最高,y-s的田面水中TN浓度下降迅速;y-m和y-b的田面水积聚量较大,但在第5 d时其TN浓度也迅速下降到最低值。田面水中NH+4-N浓度整体水平较低,NO-3-N浓度总体水平较高,但随时间推移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3个雨强处理的田面水中TP和DP浓度总体上表现为y-b>y-m>y-s,呈升-峰值-降的趋势。(3)降雨处理后若延迟排水时间至第5 d,模拟稻田的相对减排效能最大,可减少排放田面水中TN80.44%~94.14%。如延迟稻田排水时间到第3~5 d,y-b和y-m的田面水中TP的减排效能显著,可减少排放田面水中TP 9.95%~100.00%。  相似文献   
5.
以QuickBird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结合RS、GIS技术,主要采用计算机监督分类结合目视解译获取城市绿地类型信息的方法,调查张家界市城区绿地状况,计算张家界市城区绿地的相关景观格局指数.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张家界市城市绿地建设提出扩大绿化面积、加快绿地建设,拓宽道路绿地、提高廊道效益,"点、线、面"一体化、完善绿地体系等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6.
对张家界市滨水区人工景观建设进行讨论,认为张家界市滨水区人工景观建设应实现休闲场所亲水化、绿地生态化、房屋民族化、灯光适景化、餐饮购物专业化.  相似文献   
7.
根据岩溶地区常见不同岩溶生态景观类型,对云南省弥勒县白龙洞地区石漠化、草地、灌丛和林地4个采样区按0~10,11~20,21~30,31~40 cm等4个土层,共采集到土壤动物6 284头,分属3门8纲26类.结果显示,土壤动物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蜱螨、弹尾和线虫是岩溶地区的优势种群.岩溶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常见种群和稀有种群逐渐增加,优势种群较为稳定,初期(石漠化恢复到草地)土壤动物的种群数大量增加,中期(草地恢复到灌丛)个体数量明显增加,后期(灌丛恢复到林地)种群和个体数增加缓慢,其密度可作为指示岩溶地区生态恢复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8.
耕作模式和滞水时间对稻田中氮磷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微区模拟稻田试验,分析了免耕、浅耕和深耕3种耕作模式下滞水时间不同的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动态特征及总氮、总磷流失潜能,研究了稻田夏季施肥耕作模式和滞水时间对氮磷的减排效能.结果表明:(1)深耕有利于土壤固肥作用的发挥,田面水中TN和NH+4-N浓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浅耕和深耕土壤中微生物环境利于硝化反应,不易被土壤吸附的NO-3-N得以迅速向田面水中释放.免耕和深耕处理的田面水中TP和DP浓度在第1~5 d内浓度较高,3个耕作处理的滞排水中TP和DP在耕作处理5 d后均处于较低的浓度水平.(2)不同耕作模式滞水5 d后TN的绝对流失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免耕、浅耕、深耕在滞水5 d后可分别减少田面水中TN流失59.55%~65.68%、70.15%~88.20%和65.23%~77.26%.深耕处理的模拟稻田田面水中TN的流失潜能相对较小.不同耕作模式处理相对流失形态与潜能以TN为主.(3)免耕处理田面水中TP的绝对流失量最大,浅耕处理田面水中TP绝对流失量最少.免耕、浅耕、深耕在滞水5 d后再排水可分别减少田面水中TP流失54.70%~67.78%、62.99%~85.09%和52.45%~87.99%.浅耕处理模拟稻田田面水中TP的相对流失潜能较小.不同耕作模式处理田面水中磷素的相对流失形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田面水中磷素流失形态随时间变化呈现出 TP与DP交替变化的现象.总之,从减少田面水中氮磷的绝对流失量出发,夏季浅耕不失为最佳清洁耕作模式;同时在滞水5 d后排水,能有效减少田面水中氮磷的流失量,减少稻出排水对面源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室外微区模拟稻田人工蓄水的控排水技术,在5、10、20cm等3个蓄水深度处理(分别表示为t-5、t-10、t-20)条件下,对拔节孕穗期稻田中氮磷的动态特征及降污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面水中TN、NH4+-N和TP浓度与蓄水深度呈显著负相关(y=-2.18x+10.870,R2=0.960;y=-0.048x+2.063,R2=0.999;y=-0.05x+0.223,R2=0.949),即蓄水深度越大,TN、NH4+-N和TP浓度越低.田面水中的NO3--N浓度与蓄水处理相关性不明显,但比较而言,t-20的NO3--N浓度要大于t-5和t-10,并于深施处理第5天后出现反弹升高现象.撒施尿素对田面水中悬浮物(SS)有絮凝沉淀作用,以致在施肥后第2天SS浓度最低.从减排降污综合效能看,在暴雨或大雨频发期,将排水堰高度提高到10~20cm,延长滞留涝水时间5~7d左右,具有显著的减排降污潜力.  相似文献   
10.
3种爬山虎叶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临时装片法、石蜡切片法、显微观察及显微照相的方法,对粉叶爬山虎、异叶爬山虎、爬山虎叶及异叶爬山虎与爬山虎营养枝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3种爬山虎叶均为典型异面叶,1层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角质层发达,含蜡质;栅栏组织近2层,排列紧密,叶肉有含品细胞;仅下表皮具气孔.2)粉叶爬山虎叶两面具腺毛,腺毛由3~12个细胞构成;爬山虎叶仅腹面具腺毛,腺毛由3~5个细胞构成,而异叶爬山虎叶不具腺毛;角质层厚度从小到大依次为粉叶爬山虎,爬山虎,异叶爬山虎;粉叶爬山虎叶表面覆盖颗粒状蜡质,腹面覆盖盾状鳞片蜡质;爬山虎叶表面覆盖颗粒状蜡质,腹面具发达盾状鳞片蜡质;异叶爬山虎叶仅腹面具有盾状鳞片蜡质;营养枝叶均无表皮附属物.爬山虎叶气孔器为不等型,异叶爬山虎叶为无规则型,粉叶爬山虎叶为平列型,营养枝叶均为环卫型.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粉叶爬山虎,异叶爬山虎,爬山虎,而叶片与海绵组织厚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爬山虎,异叶爬山虎,粉叶爬山虎.3)3种爬山虎叶均趋向早生植物叶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