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7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分属四大杂种优势群的8个典型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28个双列杂交组合(不含反交)为试材,对不同优势群玉米自交系组配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群间自交系所形成的杂优模式中各性状超中优势差异很大。对单株产量、穗长、穗粗、行粒数几个性状而言,唐四平头×旅大红骨是最有利模式;对于穗粒数的增加上,兰卡斯特×旅大红骨表现最优;在百粒重上,兰卡斯特×唐四平头模式最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选用6个不同来源、各具特点的玉米自交系及其组成的双列杂交组合为供试材料,选择了1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和广义遗传力分析。提出了在选育优良玉米自交系、组配高产杂交组合时各性状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瑞德黄马牙、明尼苏达13、西北马齿玉米、兰卡斯特玉米、利明玉米等几个栽培品种的特征、特性、来源.了解这些对于有目的地利用美国玉米种质资源,选育出优良的玉米自交系,组配出优良的玉米杂交种具有重要作用.适应性是第一位的,成功的玉米育种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导入适应性广泛的种质.  相似文献   
4.
浅谈玉米理想型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辽宁省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也是重要工业原料。近年来,玉米单产出现了较长时期缓慢上升阶段。玉米单产出现徘徊原因主要是由于第一,玉米杂交种亲本自交系遗传基础狭窄,育成的高配合力自交系少,组配出突破性的强优组合难。第二,以前组配的杂交种及选育的自交系均以利用个体优势为前提,忽视了群体增产作用。如何使玉米单产有所突破,是摆在玉米育种家面前的重要课题。回顾辽宁省玉米育种经历的几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伴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近年来,玉米育种工作者采取鉴定筛选,优异性状聚合扩大新基因源的群体改良及利用生…  相似文献   
5.
玉米植株形态和穗部性状的遗传特性及育种的选择方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选用6个不同来源、各具特点的玉米自交系及其组成的双列杂交组合为供试材料,选择了1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和广义遗传力分析。提出了在选育优良玉米自交系、组配高产杂交组合时各性状的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6.
先玉335母本系PH6W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先玉335是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杂交选育的玉米新品种,母本PH6WC来源于Reid种群,父本PH4CV来源于Lancaster种群。  相似文献   
7.
玉米品质性状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分属四大杂种优势群的8个典型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28个双列杂交组合(不含反交)为试材,对玉米自交系及杂交一代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脂肪含量、淀粉含量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影响;而蛋白质含量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对于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的性状表现一般配合力高,则特殊配合力也高的趋势;对于既受加性效应影响又受一定非加性效应影响的性状,一般配合力影响特殊配合力,实际杂交组合的表现受二者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高长健 《杂粮作物》1999,19(6):12-15
采用来源不同、各性状值有代表性的6个自交系,按Griffing双列杂交设计方法4组配15个杂交组合,进行了20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gi)分析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当前主攻高产的玉米育种中,自交系选育的基础材料选择及杂交种组配在形态性状方面应注重选择穗位适中,植株不太高的类型,在穗部性状上应重点选择果穗料粗,穗行数与行粒数较多,穗较长的类型。  相似文献   
9.
玉米热带、亚热带种质的利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内外广泛利用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并将其引入温带,对拓宽、改良温带种质的遗传基础,提高杂种优势潜力,提高抗病、抗虫能力和抗逆性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水稻生育后期生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不同穗型品种辽粳326(直立型)和奥羽316(弯穗型)为试材,测定了水稻生育后期生理生化指标,每次取倒2叶进行测定,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X)、过氧化氢酶(CAT)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从测定结果来看,抽穗前辽粳326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奥羽316,抽穗以后各项指标变化有所不同,体现了两品种不同的衰老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