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过半阶段,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到58.52%,工业化方面也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4.6%。持续的结构变迁与用地走向改革带来了经济快速发展,并造成耕地资源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为了切实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正态转变,以河南省平顶山市为对象,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探究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现状并分析其空间影响因素,以期为平顶山市政府规划管理和政策引导提供支持与依据。结果表明,平顶山市整体集约度较高,研究区处于中部地带各县(市、区)存在区域差异性较明显,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北部地区—中部地区—西南部地区递减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趋势,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是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2.
农作物品种稳产性及其参数表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产性是农作物品种产量的行为特性,亦是农学意义上的重要标志之一。基于“品种-环境”互作作为稳产性表现机理的认识,在分析了环境时空要素不同性质的基础上,明确稳产性内涵包括;(1)取决于量的预知度和人为调控度较高的“土-肥-水”为主诸土壤环境要素的农艺型稳产性;(2)取决于随机性和人为调控度甚微“光-温-气”为主诸气候环境要素的适应型稳产性。前者侧重农学意义,后者侧重生物学意义,农作物品种区域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3.
棉田施磷量对棉铃虫落卵量及其幼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中等地力条件下,棉田施磷量的多少,不仅直接影响棉铃虫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关系到棉铃虫幼虫对棉株的危害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增施P_2O_5可便棉株幼嫩组织中全磷含量增加,施135kg·hm_(-2)P_2O_5可比对照(不施磷)二代减少田间落卵40%,三代减少田间落卵59%,棉铃虫的食物利用率增高,粗生长效率降低,在棉铃虫大发生年可减少田间损失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饲养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证实1994年棉铃虫完成了五个世代。越冬蛹羽化提前,与前年比较一代提前2-5d,二代提前6-7d,三代提前8-10d,四代提前13-15d。究其原因,4月份气温回升快,6-9月最适宜棉铃虫发育的日数是100d,超过常年30d,积温较常年高166.1℃,持续长时间的适温使棉铃虫历期缩短,2-4代幼虫历期为13-15d,蛹期8-10d,三个世代累计幼虫期和蛹期与常年  相似文献   
5.
棉红铃虫是一种危害棉花世界性大害虫。黄河流域棉区五十年代普遍发生严重,进入六十年代,经过冷藏处理和田间防治,已基本不再发生为害。到七十年代末期,红铃虫开始少量发生。棉农在摘、存、卖、轧、入库等过程中,扩大了红铃虫越冬场所,越冬虫量大,造成棉田发生逐年加重。由1980年开始回升很快,1981年衡水调查红铃虫害铃率达64.5%,1982年每公斤内有虫25—37头。1986年我所对衡水地区红铃虫发生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结果表明全区均有发生,上升势头较大。虫量最大的饶阳县五公大队一组高斯性诱盆三个世代诱  相似文献   
6.
成熟期烤烟浓香型显示度气候适宜性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内浓香型烟叶产区8个省的28个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模糊评价的方法,开展了气象因子与香型显示度之间的因子分析和气候适宜性分区研究。通过插值分析,描述了5个气象因子在浓香型产区的空间分布;通过偏相关分析,筛选出成熟期的30℃高温天数、日均温、20℃积温和光照时数4个关键气象因子;利用模糊评价法,划分出了3级气候适宜区,1级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豫中、豫南、皖东南、湘东南、赣南、粤北、桂东北;3级区主要分布在陕、豫、鲁3省;2级区分布于1级适宜区边缘地带。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反映河南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从多方面挖掘影响河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了河南省2004—2013年的耕地及与耕地有关的数据,提取16项指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综合分析河南省历年来的耕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然后利用线性回归对截至2020年的河南省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压力指数10年来变化幅度最大,升降不定,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分值10年来呈现上升趋势。河南省耕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在近10年内稳定在0.6~0.8分之间,受压力指数和状态指数影响较大,耕地资源利用态势良好。预测结果显示截止到2020年,河南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且2020年综合分值较2013年上涨了0.14,达到较高的可持续利用水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黄河流域沿岸城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为土地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管控措施制定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河南省黄河沿岸7个城市为研究区,在GIS与Fragstats软件技术支持下,基于2005,2010,2015以及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将研究区划分为1 737个6 km×6 km的生态评价单元,根据景观扰动指数与景观脆弱指数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借助土地转移矩阵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评价。[结果] ①2005—2018年,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且增长趋势较快;其他几类用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耕地是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林地、草地和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②在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且“高—高”、“低—低”是生态风险主要的空间聚集模式。③2005—2018年,生态风险最小值和最大值大致呈N形变化;4个时期内高风险区分布区域大致相同,呈条状和块状分布,条状高风险区大多分布在黄河沿岸,块状高风险区大多分布在农村居民点零散分布的平原区;低和较低风险区大多分布在研究区域四周以及西南大部分区域。[结论] 研究时段内,低风险区和中等风险区面积在逐年增加,较低风险区面积先减少后增加,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面积在逐年减少。各风险区主要向相邻风险区转化,仅有少量地区出现跨区转移,说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变化相对稳定,生态风险急剧变化的区域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定量研究河南省沿黄干流地区2000—2018年社会—生态—生产景观恢复力的演化特征,指导沿黄地市社会生活,生态资源环境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协调发展。[方法] 通过构建SEPLR (social-ecological-production landscape resilience,社会—生态—生产景观恢复力)评估框架,运用有序加权平均法设置情景偏好,绘制不同政策引导下恢复力预测图。[结果] ①从总体特征看,2000—2018年河南省沿黄干流地区SEPLR值为0.47~0.52之间,呈上升趋势,城市间空间差异逐渐增大,指数相似地区集中分布。②演化特征上,社会系统恢复力和生态系统恢复力缓慢增强,分别在0.14~0.65,0.08~0.30波动,生产系统恢复力变化微弱,在0.12~0.31波动;空间上,SEPLR及各子系统整体呈“中部强两边弱”的分布态势,层级结构具有集聚性。[结论] 河南省沿黄地市在“维持现状型”“生态优先型”“开发优先型”“农业优先型”4种政策情景下,“生态优先型”恢复力最高,未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考虑“生态优先型”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10.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耕地生态安全关系到粮食供给、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河南省2006—2015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从时空角度进行了分析评价,为指导区域耕地合理、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运用PSR模型构建了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准确度较高的投影寻踪模型进行了评价指数的测算。结果表明:(1)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化肥负荷、第一产业占GDP比重、耕地垦殖率、城镇化水平已经成为影响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的主要因素;(2)研究期间,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从0.893 7增加至0.941 9,呈现出“快速上升—缓慢下降—波动上升”的阶段性发展态势;(3)根据耕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的变化规律,将18个评价单元从时间维上分为快速上升区、慢速上升区和基本稳定区3种类型,在空间维上分为安全级别、良好级别、敏感级别、风险级别、危险级别5种划分类型;(4)2006—2015年,除了郑州,其他17个省辖市耕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均呈上升态势,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是影响郑州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