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乙烯利对冬小麦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1年在山西省临猗县和太原两地,用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进行喷施,研究其增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乙烯利在小麦旗叶刚伸出时喷施,都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而增产最多的是亩喷施20g有效成分乙烯利,亩增产小麦32-48kg,增产率10.22%-22.86%。  相似文献   
2.
土壤肥水热状况与玉米根系及地上部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和浅施有机肥可以使玉米根长和根干重在自然生长过程中的S型曲线发生改变,根系在土壤中上层的分布比例有所增加;单株干物质积累向生殖器官转移较快,成熟期产量较高。研究发现,提高地温与玉米2叶期的干物质积累有显著相关,3至5叶期没有相关性,而土壤水分却极大地影响玉米根系及地上部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1989—1990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拔节期每亩喷30克矮壮素,缩短了第一、二节间的长度,株高降低,可防止或减缓倒伏,叶面积增大,叶功能期延长,干物质积累增加,穗粒数增多,千粒重提高,亩增产小麦25—64公斤,增产率7.7—21.8%。  相似文献   
4.
棉花正常的生育过程,是地上部光合作用和地下根群吸收养分、水分的有机统一过程。因此,研究不同类型品种的根系生长以及不同地温变化对棉根生长的影响,对筛选高产棉株,改进棉花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开始于1979年,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并进。选用中熟的晋棉4号,中早熟的鲁棉1号和早熟的中棉所10号品种。试验采用  相似文献   
5.
1987年和1988年试验,同是垄覆沟种玉米,施肥深度为0-10厘米与施肥深度为0-20厘米相比,1988年拔节期0-30厘米土层根干重多36.4%,穗期多153.97—66.6%。1987年拔节期茎粗增加0.13厘米,叶面积大25.3%。1988年穗期株高增加26—29厘米,抽雄提前1—3天,吐丝提前1—5天,增产6.8%。  相似文献   
6.
旱地玉米双相覆盖在不同生态区的增产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隰县和太原两个不同生态区的旱地玉米双相覆盖增产特性及生态生理机制的探索表明,双相覆盖玉米均比当地对照增产,增产率隰县为40.64%,太原为14.48%。双相覆盖玉米在隰县比太原叶面积大,于物质积累多,叶片还原糖含量低,叶绿素含量高,光合速率大,灌浆时间长。旱地五米双相覆盖技术在腿县和太原均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提高棉籽发芽率和促进棉籽发芽势,使其在播种后能迅速出苗,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材料和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浸泡棉籽,研究其对发芽、出苗的作用。用华氏呼吸计测定发芽棉籽的芽和棉苗根系的呼吸强度。用酒精提取,氢氧化钠溶液测定游离脂  相似文献   
8.
棉田塑料薄膜地面覆盖的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技术的研究,在园艺和粮食作物方面已有不少报道,但在棉花作物上迄今研究甚少。Bennett(1966年),Ashley,Elsner(1974年)曾报道了黑色塑料薄膜棉田地面覆盖对棉田生育的影响。我们于1976年开始研究无色透明塑膜地面覆盖与棉花生育的关系及其对棉田环境的影响。经过6年的研究和示范,1981年在山西省覆盖的推广面积约3万亩,全国约7万亩。一般增产幅度达30—50%,每亩增产皮棉30—60斤。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棉花根系在耕层分布的位置与产量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使侧根向上位移,表现在侧根原基发生离地表仅2—3厘米,较露地直播棉花上移1倍多.浅施有机肥0—10厘米的根系干重占总干重的84.5—87.5%,较深施的74.7%,高9.8—12.8%.1983—1988年研究结果,盆栽试验浅施有机肥比深施的增产11.7—23.8%,大田试验,增产13.6—17.4%,大面积示范,增产13.4—18.87%  相似文献   
10.
白色透明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技术简称塑膜覆盖栽培,下同)的研究,在国外早有报导。1955年,日本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因作物种类不同,增产效果不一,但一般来说,平均增产30—50%;高者达1~2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