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为研究水稻中OsF-box基因的功能,构建了该基因的RNAi表达载体转化水稻日本晴,通过PCR、Southern-blot鉴定出阳性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相比,阳性植株抽穗期延迟,且在进入生殖生长期后出现很多高位分蘖.进一步克隆了OsF-box基因的启动子序列,构建与GUS报告基因融合表达载体转化水稻,染色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水稻茎秆和花药部位有明显的表达,而根和叶片中没有检测到明显的表达活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水稻培矮 64S花药培养的几个条件 ,认为低温预处理天数以 7- 8天为宜 ,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宜采用N6或SK3。  相似文献   
3.
以通过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和新配的18个杂交稻品种及其亲本为研究对象,以优质常规稻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星2号和Basmati 370作对照,进行稻米品质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的糙米率和精米率的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正;杂交稻的整精米率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均表现为负;杂交稻平均千粒重为26.48 g,介于不育系和恢复系之间,平均中亲优势表现为正,平均超亲优势表现为负;杂交稻的平均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分别为6.59 mm、2.24 mm和2.98 mm,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正;杂交稻平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为7.5%和17.86%,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负;杂交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16.98%,介于不育系和恢复系之间,平均中亲优势表现为正,平均超亲优势表现为负;杂交稻的胶稠度平均为36.28mm,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负。因此,依据上述杂交稻亲本和杂种稻米品质遗传关联,可选择稻米品质适当的父母本来配置并选育具有理想米质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4.
轮回选择法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隐性核不育材料(IR36ms)作为中介亲本,开展水稻轮回选择工作,即通过轮回性或周期性的杂交与选择来打破基因的不良连锁,使影响水稻产量的数量性状基因从不理想的遗传背景上转移到一个好的遗传背景上来,从而实现控制数量性状的优良基因的累加,将水稻的超高产育种和群体改良迈出新的一步,从根本改变目前常规水稻育种徘徊不前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利用SSR分子标记建立杂交水稻指纹图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微卫星标记对大穗稻1126进行了DNA指纹图谱构建和品种鉴定的研究,77对引物中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共36对,占所用引物的46.75%。利用这些SSR引物建立了1126的DNA指纹数据库,可以有效解决杂交水稻亲本1126的真伪性及与其他品种的区分问题。三组引物RM21、RM505、RM212共同扩增可以很好地将1126与其亲本Lemont与蜀恢527区分开来,可作为大穗稻1126的特征引物加以鉴定。由此可见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水稻种子质量鉴定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以野败型雄性不育系V20A及其保持系V20B为核心材料,应用荧光显微、半薄切片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比较分析了不育与可育水稻花药及花丝的形态特征差异。结果表明:正常可育水稻花药气孔带(IMS2)分布的常开状气孔及其角质化表皮细胞保障了花药的正常失水,失水导致快速伸长的花丝中形成"气塞",进而形成反向拉扯开裂带(IMS1)两侧纤维层的裂药"驱动力",纤维层细胞内外壁非均匀增厚决定裂药受力方向,而花药表面纤维层细胞次生增厚的"V"形分布特征决定了花药开裂的位置顺序。  相似文献   
7.
1991~1994年,在人工气候条件下,通过设宜不同的光温条件对64个不同类型、不同基因来源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品系的育性光温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典型的光敏雄性不育系,现阶段选育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较低的实用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正确的;(2)日均温在23.8℃以下,光强为45001×的低温弱光条件对幼穗发育进度有一定影响,但15d以内的短期处理影响不明显;(3)不同基因来源或不同类型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其育性对温度的最敏感期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在本文第Ⅰ,Ⅱ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高世代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不同世代在一定的人工气候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研究,论证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起点温度漂移存在的事实,性质和原因,阐明并规范了核心种子概念及其控制“漂移”的具体技术和步骤,并对进一步控制或消除漂移的可能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本文第Ⅰ,Ⅱ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高世代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不同世代在一定的人工气候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研究,论证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不育起点温度漂移存在的事实、性质和原因,阐明并规范了核心种子概念及其控制“漂移”的具体技术和步骤,并对进一步控制或消除漂移的可能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