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8篇
  2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抗南方型锈病基因共分离分子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玉米(Zea mays L.)抗南方型锈病自交系P25和感病自交系F349的F1与F349回交,并连续回交所得BC5代的F349抗病近等基因系(nearly isogenic lines,NILs)为材料,以RGA(resistance gene analogs)的方法,在抗病自交系中克隆出一条321 bp的特异性DNA条带。根据序列比对的结果,设计出新的引物作为分子标记,在96株BC7、BC4F5NILs及其亲本和杂种F1群体上进行鉴定,其中94株的田间抗感结果与分子检测结果一致,选择的有效率达97.9%。此标记扩增效果清晰,可重复性强,在抗玉米南方型锈病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和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2002年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正确领导下,玉米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依法开展了品种审定工作,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3.
甜高粱与粒用高粱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形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78—1988年,我们对甜高粱与粒用高粱的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形成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两者干物质积累过程都可用 Logistic 模型描述,但甜高粱较粒用高粱干物质积累峰值高,后期积累速度快,单株生物量高。(2)甜高粱是具有穗和茎两个库的双库型作物,其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间长,几乎从拔节延续到成熟。甜高粱茎的  相似文献   
4.
对辽宁省过去30年主栽的玉米品种进行比较发现,玉米改良对玉米增产起了主要作用。品种的改良主要表现在果穗长度、行粒数、穗粒数、叶相、叶面积指数、抗倒伏和空秆、抗病性及喜肥耐密性等方面。但在提高品种的抗性、改善物质分配和创造理想株型方面还有待于出现新的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5.
该项研究探讨了甜高粱茎秆糖分积累过程、糖分生产与干物质生产的关系;及不同品种在不同栽培形式下茎秆糖分和干物质生产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影响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的生态生理因子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以铁观音品种为材料, 测定茶树光合作用以及生理因子和茶园生态因子的年变化、 日变化。 统计分析表明: 光温在茶园生态系统年变化中起主导作用, 湿度、 CO2处于次要地位; 生理因子年变化中叶温、 气孔导度起主导作用, 胞间CO2浓度、 蒸腾速率处于次要地位; 生态因子对净光合速率Pn的直接线性关系比生理因子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利用玉米85个 DNA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标记在玉米自交系7922与5003杂交 F2群体中的分离。结果表明,8.33%的标记显著或极显著地偏离了预期的孟德尔比例而表现偏分离,发现了2个偏分离的染色体热点,即第1染色体上的 umc128-umc107和第3染色体上的 asg24-asg48,其偏分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存在配子体选择。  相似文献   
8.
拟南芥菜花药绒毡层启动子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拟南芥菜(Arabid op sis thaliana)基因组DNA为模板 , 通过PCR扩增得到绒毡层特异 表达基因A9的启动子片段, 克隆到pUC18载体上。 序列分析表明, 该启动子大小为36 0 bp , RNA聚合酶识别序列TATA box, 花药特异表达和增强序列TGTGG、 TGTGA两个Motifs皆完整 , 与已报道的序列比较仅有3个核苷酸发生改变, 同源性为99.  相似文献   
9.
玉米(Zea mays L.)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是限制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玉米细菌性褐斑病是目前具有潜在危害性的病害之一,在抗性基因遗传规律和染色体定位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基因克隆、功能鉴定等研究上进展较为缓慢,利用构建的Fosmid文库克隆抗病候选基因是目前较为快捷和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以玉米细菌性褐斑病的抗病自交系F349为材料构建了玉米Fosmid文库,克隆总数约为3.7×105个,平均插入片段长度为32 kb,实现4.73倍的玉米基因组覆盖,筛选到任意基因或序列的概率达到了99.12%。基于该文库,利用不同引物组合进行了两个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Psy1和Psy2)的克隆筛选,得到14个阳性克隆,其中4个阳性克隆包含Psy2基因和Psy1基因部分片段;3个阳性克隆包含完整Psy1基因;对其中两个阳性克隆13-12F-23和32-4A-6的测序结果显示,Psy1基因的启动子和内含子分别被插入了10.0和13.5 kb的外源片段;13.5 kb的插入片段是LTR家族的huck反转录转座子,10.0 kb的插入片段是含有helitron转座元件的复杂转座子;扩增到了Psy1基因的cDNA全长,说明这两种类型反转录转座子的插入并未使基因失活。本研究为玉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玉米雄穗耐热性的遗传特点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运系05-8等8个玉米自交系为基础材料进行NCⅡ遗传设计,分析16个F1组合雄穗耐热性的遗传方差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对相应5个世代的平均值进行遗传模型的尺度测验。结果表明:玉米雄穗耐热性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不明显。F1雄穗耐热性平均中亲优势仅为2.13%,但变异幅度高达-20.00%~25.00%,说明高温敏感型自交系的使用可能会降低F1雄穗的耐热性。雄穗耐热性的遗传力为46.67%,而遗传方差仅为0.076 9,需要在大群体中进行早代表型选择;玉米雄穗耐热性与行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和开花吐丝间隔(ASI)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行粒数多和开花抽丝间隔短的品种(系)具有较高的雄穗耐热性,可以作为雄穗耐热性的间接选择指标;大多数组合的B、C尺度模型测验不显著,表明雄穗耐热性的遗传基本符合加-显遗传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