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10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中粳六优3—2的选育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杂交粳稻若干米质性状的配合力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相似文献   
3.
水稻生产中的群体概念和自动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在栽培条件下,个体与个体之間發生关系时,就成为羣体。这种羣体不是个体的簡單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个体畢竟是組成羣体的基础,因而要了解羣体,必先研究个体。水稻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时期,个体与羣体也有不同的相互关系。移栽  相似文献   
4.
为了配合杂交粳稻的选育工作,为选配强优势的杂交粳稻新组合提供理论依据,加快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步伐,我们选用一些新近育成的优良粳稻不育系和恢复系进行交叉配组,对粳稻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前文报导了杂交粳稻F1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与亲本的关系(《杂交水稻》 1987年第1期),本文报导杂交粳稻F1代性状间的关联性. 一、材料和方法 供试材料、试验方法及性状测定均同前报。对所测定的13个性状以小区平均数为单位作遗传相关分析,并按莫惠栋(1984)介绍的方法,对单株产量与其主要构成性状间作 偏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5.
“三黑三黄”是我国农民在晚稻方面精耕细作的栽培经验,本文对此进行了此较全面的总结。内容包括1959—1963年连续五年的资料,分析了高产群体结构发展的特点,介绍了高产栽培技术的原则,论述了黑黄变化的辩证关系,及其与产量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书中的稆生稻和江苏连云港稆稻是否野生稻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书中记载的野生稻除部分为栽培稻自生误记外,一般均非稻属(Oryza L.)植物,而是稗属(Echinochloa L.)和菰属(Zizania L.)等禾本科植物。特别是菰属中的野茭白米,中外都有称为野生稻米的。江苏连云港(禾鲁)稻的特征特性与地方品种有很多相似处,似与地方品种相互杂交分离的后代。由于古书中所载野生稻与江苏连云港稻都不是现今科学鉴定的野生稻类型,因此有些学者以此为据论证长江中下游为粳稻起源地,似亦不可能成立。  相似文献   
7.
引言 粳稻和籼稻分属稻属的两个亚种,即粳亚种和籼亚种。两者在起源、分布、性状遗传及栽培特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国际上对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早于籼稻。但籼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首先在我国于1973年获得成功,并迅速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到1984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2300万亩,占我国水稻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累计增产稻谷700多亿斤,为提高我国粮食产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杂交粳稻在我国虽然也早在 1975年实现了三系配套,但迄今为止,除了 在北方稻区有一定的推广面积外,南方稻区 仍处在示范试种阶段。因此,对粳稻杂种优 势利用中的…  相似文献   
8.
从江苏太湖地区水稻品种的演变论高产理想株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江苏太湖地区水稻品种的演变论高产理想株型汤玉庚,张兆兰,张美娟(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南京210014)江苏太湖地区历来栽培粳稻。近几十年来,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水稻品种不断改良,包括品种株型的改良,结合栽培条件的改进,因而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提高了水稻...  相似文献   
9.
籼粳稻杂交F1不亲和性,是直接利用籼粳杂种优势及籼稻恢复系与核质互作粳稻不育系配制杂交粳稻的主要障碍。但有一类品种与籼稻和粳稻杂交,F1都有较好的亲和性。日本人池桥宏1982年对这类广亲和品种进行系统的筛选,并鉴定出6个广亲和品种,其中CPSLO17和Ketan Nangka进一步得到证实,Calotoc和Padi Bujang是新筛选出的, Aus373和Dular还需重新测试。其后又对广亲和性的遗传基础作了分析,认为是由一个单基因S-5控制,并对该基因在育种实践中特别是杂种种子生产中的应用作了阐述。福建省农科院雷捷成1984年报道: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发现一个…  相似文献   
10.
陈永康同志自小就种田,从老一辈那里继承了水稻精耕细作的栽培经验,加上他40年的实践和刻苦钻研,积累了一整套水稻栽培技术。1951年,他在松江创造了单季晚稻亩产1,433斤的高产记录。经过前华东农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