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4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微波辅助萃取枳椇总黄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鑫东  蒋柏泉  章雅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4,(21):6990-6992,7010
[目的]研究从枳椇中提取总黄酮。[方法]采用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应用自制的压力萃取器,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方法优化工艺参数。[结果]确定了最优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840 W、乙醇水溶液浓度52%、萃取时间54 s、液固比9.4 ml/g、浸泡时间1 h和颗粒粒径2.5×10-4m,在此条件下,总黄酮萃取率为98.05%。建立了以萃取率为响应值,微波功率、乙醇水溶液浓度、萃取时间和液固比为影响因素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该模型与试验结果十分吻合。[结论]建立的数学模型和优化的工艺参数可用来预测不同工艺条件下的总黄酮萃取率,为中试和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梅鑫 《茶叶》2009,35(2):127-127
德国不伦瑞克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Braunschweig)Peter Fleischmann教授应浙江大学茶学系屠幼英教授邀请对浙大茶学系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学术访问。Peter教授是国际植物提取物和香气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  相似文献   
3.
梅鑫 《茶叶》2010,36(2):128-128
2010年4月7~9日,由世界图书出版社主办、浙江大学茶学系协办的第四次高等院校“茶文化学”系列教材审稿会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的神农宾馆举行。出席会议的有“茶文化学”系列教材的三位主编: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和顾问施兆鹏教授、武夷学院杨江帆校长、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所长林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姚国坤教授、程启坤研究员和张莉颖高级讲师,  相似文献   
4.
    比较白玉仙茶的2个变种白玉仙茶1号、白玉仙茶2号与其母本白玉仙茶以及当地主要茶叶品种鸠坑和安吉白茶(白叶茶1号)的化学成分和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及多酚氧化酶(PPO)]的差异;研究惠明寺和天堂湖2个不同生态环境和春夏2个不同嫁接时间对这2种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白玉仙茶1号的蛋白质、水溶性糖、儿茶素等品质成分含量比其他品种高14.9%~32.1%;白玉仙茶2号的氨基酸含量比其他品种高16.1%~21.8%,且酚氨比低16.0%~33.3%,而色差值显示白玉仙茶2号浸提液的DA值(红度)最大,DB值(黄度)最小,即黄绿色最淡;此外,白玉仙茶1号、白玉仙茶2号中的SOD活性比鸠坑和安吉白茶高6.2%~9.4%,表明它们可能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对不同产地的比较发现,天堂湖茶叶中各种品质成分的含量比惠明寺的高出5.9%~80.2%,但酚氨比也高11.2%~15.8%,天堂湖白玉仙茶2号的汤色DA值比惠明寺的低17.3%,DB值高20.7%,更偏黄绿;但白玉仙茶1号、白玉仙茶2号的抗氧化酶活性在2个不同环境中无显著性差异.对不同嫁接时间的比较发现,春天嫁接比夏天嫁接更有利于茶叶中主要化合物的积累.白玉仙茶1号在春天嫁接,各品质成分含量比在夏天嫁接提高了27.4%~42.2%,汤色的DA值增大了6.0%,绿度较浅,而白玉仙茶2号在春天嫁接,水溶性糖可多出47.4%,汤色DA值减小了12.5%,DB值增大了16.5%,较为黄绿;嫁接时间对这2种茶叶的抗氧化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浙江一些茶区为了提早春茶的生产时间,提高春茶早期的名优茶比重,采取了一种新的树冠留养方式,即在春茶采摘后,对茶树进行重修剪或台刈,夏秋茶不采,使之长成相对于平面树冠而言的一种立体树冠,新抽生枝条经两季生长可长至50~70cm.这种立体树冠的留养,被认为较平面树冠更有助于提高茶园生产效益.为探明这种留养方式对早春茶芽萌发量的影响,笔者于2005年3月在浙江大学茶学系潘板基地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茶树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数垦最多的致癌物,可进入植物、动物和人体,危害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本文介绍了多环芳烃的主要性质、来源、危害及其在茶树中的研究现状和趋势.重点阐述了茶园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源监测、茶树对多环芳烃的吸收积累、多环芳烃在茶树各组织中的迁移和分布、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加工工艺中多环芳烃的变化以及冲泡过程中多环芳烃的浸出率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我国茶叶生产和加工各环节中应研究和控制多环芳烃问题,以应对全球越来越严格的食品安全性要求.  相似文献   
7.
李谟军  梅鑫  张玲 《农业工程》2022,12(4):65-68
研究不同菌剂添加比条件下,厨余垃圾厌氧发酵的情况。结果表明:当菌剂添加量与厨余垃圾质量比为2:1时,pH值变化最为明显,反应在24 h时,pH值降到最低为5.2;反应进行到36 h时,pH值则又升至最高为6.2。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含量整体变化趋势和pH值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沼气累积产量和甲烷含量始终最高,分别为48.74 L、70.25%;化学需氧量(COD)的产量呈现相反的趋势。适量的菌剂添加量,能够促进厌氧发酵反应,超过一定量则会产生抑制作用。菌剂添加比为2:1时,厨余垃圾厌氧发酵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