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9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分析了福建省大小麦生产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建国以来大小麦生产取得很大发展,尤其是单产不断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单产提高更快,2003年春收大、小麦单产分别为2595kg和3150kg。认为我省土地资源、自然条件、种麦的历史和经验,科研优势,以大小麦为原料的工业迅速发展等均有利于发展大小麦生产。提出我省今后发展大小麦生产应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往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专用化方向发展。还从提高认识、科技创新、专用麦生产基地、栽培技术、市场管理服务等方面探讨了今后发展大小麦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福建省大麦区试的近况。指出通过福建省大麦区试鉴定出一批大麦斯品种,建立了区试网络,培养了区试人才,创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对福建省大麦品种更新换代,为大麦育种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大麦生产和育种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还指出了福建省大麦区试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今后进一步提高区试质量和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闽麦06"是采用系谱法从"浙皮1号"与"加拿大11"的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大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穗大、粒多、综合性状较好,抗白粉病、网斑病和赤霉病,抗倒伏,属中熟大麦品种。文末对大麦丰产稳产的育种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大麦是福建省冬种作物之一,选育并应用丰抗优大麦良种对促进福建省冬种结构调整,发展大麦生产有积极作用。笔者拟结合长期大麦育种实践及与同行交流心得和体会,对福建省丰抗优大麦育种技术和策略进行探讨,旨在提高育种成效并与同行商磋。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福建省大麦育种的现状,指出20多年来福建大麦育种取得明显进展,育出了莆大麦4号、闽诱3号、闽麦06、闽麦02、莆大麦5号、莆大麦7号等良种。这些良种产量提高、千粒重增加和抗白粉病能力增强,但大麦育种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作者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的育种目标、技术路线和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6.
分析并评价了福建省近 15年来省级区试中筛选出大麦品种 (莆大麦 4号、闽诱 3号、闽麦0 6、莆大麦 5号、闽麦 0 2、莆大麦 7号 )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认为这些品种丰产性较好 ,产量进展显著 ,往高产方向发展。株高适中 ,生育期适宜 ,穗粒结构较协调 ,穗数和粒重上进展较大 ,尤其粒重 ,往多穗大粒或大穗大粒方向发展。抗逆性提高 ,尤其抗白粉病能力明显增强 ,但品种稳产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福建大麦育种应以选育饲料大麦为主 (包括粒用 ,牧草用 ,牧草兼粒用 ) ,育种目标是 :高产 ,稳产 ,抗逆力较强 ,广适应 ,质优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福建省大小麦生产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建国以来大小麦生产取得很大发展,尤其是单产不断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单产提高更快,2003年春收大、小麦单产分别为2595kg和3150kg。认为我省土地资源、自然条件、种麦的历史和经验,科研优势,以大小麦为原料的工业迅速发展等均有利于发展大小麦生产。提出我省今后发展大小麦生产应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往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专用化方向发展。还从提高认识、科技创新、专用麦生产基地、栽培技术、市场管理服务等方面探讨了今后发展大小麦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大麦品种区试结果分析及今后生产和育种方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七五”至“九五”期间 ,福建省进行了三轮大麦品种区试。结果表明 :大麦品种产量不断提高 (从“七五”平均 14 4 .0kg/u提高到“九五”平均 2 4 2 .4kg/u) ,穗数增加 ,千粒重提高 ,向多穗大粒和大穗大粒方向发展 ,抗白粉病能力增强 ,新育成品种多表现抗白粉病 ,株高和生育期适宜 ,但稳定性尚需进一步提高 ,通过区试筛选出丰产品种莆大麦 4号、闽诱 3号 ,丰产稳产品种闽麦 0 6 ,丰产抗白粉病品种莆大麦 5号、莆大麦 7号和闽麦 0 2等。从区试结果分析认为 :今后福建大麦育种目标应该是 :中熟、中秆、高产、稳产、抗逆力强 ,质优。育种的方向和道路是走多穗大粒或大穗大粒道路  相似文献   
9.
利用计算机模拟手段,分析比较2个杂交组合及其共同父本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杂交组合的干物质生产能力比其父本强,各器官干物质分配在生育后期差异较明显;籽粒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后期群体光合产物向穗部的分配.杂交组合后期生理活性较强以及新生产的干物质较多是形成产量优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大麦“闽麦06”的产量因素分析及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闽麦 0 6”的有效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 ,其净贡献率达 5 4.90 % ;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作用次之 ,其净贡献率为 1 9.1 2 %。“闽麦 0 6”丰产 ( 3 3 75~ 45 0 0kg hm2 )的产量结构为 :有效穗 3 40 .8±5 1 .0万 hm2 ,每穗实粒数 2 7.2±1 .48粒 ,千粒重 43 .6± 3 .92g。栽培试验结果表明 ,“闽麦 0 6”的最适播种期为 1 1月中下旬 ,适宜播种量为 1 5 0 .5~ 1 5 7.5kg hm2 ,在施足基肥和三叶肥的基础上 ,适量施用拔节肥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