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小豆是豆科作物,由于2片子叶不出土,抗药性比大豆弱,对红小豆安全除草的药剂少.一般应用苗后除草剂配方,由于红小豆种子萌发需较高的温度且苗期生长缓慢,有些阔叶杂草如藜、鸭跖草等属早春耐低温杂草,出土快生长也快,在红小豆2片复叶期施药,藜、鸭跖草等阔叶杂草已经4叶期,很难根除,施药一定时期后,藜等阔叶杂草恢复生长,所以探讨25%氟磺胺草醚不同施药时期对红小豆的除草效果意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试验结果表明,60%新马歇特(Machete)乳油用于水稻秧田除草,效果好于丁草胺,对水稻秧苗安全。  相似文献   
3.
为了验证益微生物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2001年在建三江科研所稻田内进行了益微不同处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试验基本情况试验设在建三江科研所种植水稻17年的稻田内,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有机质含量3.7%,pH值5.8。本田施磷酸二铵8kg/667m2,尿素15kg/667m2,硫酸钾5kg/667m2,5月23日插秧,规格30cm×13.3cm;灭草配方:阿罗津+农得时二次施药。2试验设计大区示范,每处理1.5×667m2,水稻返青后施肥。处理1:益微生物肥2kg/667m2+常规施肥。处理2:益微生物…  相似文献   
4.
双微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基肥中增施不同肥量的双微肥与常规施肥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的株高、平方米有效穗数、总粒数、实粒数以及子粒产量随双微肥供给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施用"双微肥"区水稻的产量均高于对照,增产16.7~26.7 kg/667 m2,增产率3.3%~5.3%,增效23.2~35.3元/667 m2。  相似文献   
5.
“好农友”有机液肥在建三江科研所试验,可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株高比对照增加3.5~8.0cm,移栽前4d喷的比对照百株地上鲜重增加35.8%,地下鲜重增加46.7%;分蘖多,平方米有效穗数多,实粒数多,产量提高10.2%~34.9%。  相似文献   
6.
7.
三江3号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室以垦92-509为母本,以上育米香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多年系统选育而成。具有早熟、优质、耐寒、抗病、抗倒伏等优良性状,是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上限垦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于2011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测定了不同剂量微波处理对空育131的种子发芽率及产量的影响.通过1a的小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微波处理B的空育131种子的发芽率为90.0%,常规空育131种子发芽率为86.3%;微波处理B的空育131产量为7 425 kg/hm2,常规空育131产量为7 026 kg/hm2.应用微波处理种子可以达到提高发芽率和增产的目的.试验中还发现,处理B好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水稻苗期、初花期、齐穗期和灌浆期喷施不同种类的硼肥与空白对照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喷施硼肥可增强植株的抗逆性,有利于减少水稻病害的发生,还可改善株型,增强抗倒伏能力;喷施硼肥可以增加水稻的株高、穗长、分蘖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各处理的产量均高于对照,增产55.2~93.4 kg/667 m2,增产率12.4%~17.6%,其中产量最高的是速乐硼30 g/667 m2,实际产量达624.1 kg/667 m2,增产率17.6%,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三江2号是2008年黑龙江省新审定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本试验目的在于找出适宜该品种的合理密度,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使其在生产应用中获得效益最大化.水稻的栽培密度一直是栽培学家用于调节群体结构、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单位面积上的稻谷产量,协调水稻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群体的增产潜力,2008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农业科学科研所开展了三江2号适宜插秧群体的试验研究,为本地区寻求适宜的插秧群体密度,以期为指导生产实践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