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农作物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对较为普遍发生的芝麻黄化型病害分离物YS—I进行了初步病原鉴定。该分离物浸染芝麻引起叶片多角型黄斑黄化,植株不能正常开花结实。摩擦接种YS—I能够侵染7科9种植物,局部侵染苋色藜、千日红、蚕豆;系统侵染油菜、百日菊等。该病毒能够由桃蚜以非持久方式进行传播。病毒在芝麻病组织汁液中存活期2天,钝化温度55℃,稀释限点4×10~(-1)。提纯病毒为弯曲线状粒体,大小约为15×810nm。血清学上该病毒与芜菁花叶病毒密切相关,与花生条纹病毒、大豆花叶病毒和黄花叶病毒不相关。在TuMV株系鉴别寄主上,YS—I与引起芝麻矮化坏死的TuMV—Se具有明显不同症状反应。因此,YS—I为芜菁花叶病毒的又一芝麻分离株(TuMy—YS)。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受“花生病毒病研究协作组”有关单位委托,于1984年3月13——15日在湖北武昌召集并主持了“花生病毒病研究座谈会”。这是1977年成立“全国花生病毒病研究协作组”以来的第四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北京、河北、  相似文献   
3.
大豆锈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锈病的病原在我国发现已有八十年,但危害大豆生产,同世界发生大豆锈病的国家相似,是在七十年代。大豆锈病的调查研究,台湾在六十年代开始,国内其他地方近几年才开始。现进行有关研究和调查工作的单位有: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福建三明地区农科所及福建大豆锈病研究协作组,浙江兰溪、丽水,广东高州,江西石城等县农业局。台湾有中山大学、台湾农业研究所,主要的农业改良站以及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现将目前国内研究现状及国外有关结果作简要报导。  相似文献   
4.
大豆锈病的病原菌为豆薯层锈菌Phakopsora Pachyrhizi Sydow。夏孢子萌发温度范围8—36℃,适温范围15—26℃;夏孢子在室温13—24℃条件下能存活61天,室外8.7—29.8℃存活27天,低温5—8℃存活18天。pH2.2—10范围内,pH5—6萌发率最高。夏孢子在直射阳光下,不能萌发,在弱光及黑暗条件下,萌发率高于强光,萌发芽管方向具逆光性。夏孢子入侵大豆在温度17—24℃和饱和湿度下,需7小时以上,而以22—26℃入侵率最高,28℃以上不能入侵。 大豆锈病的流行,在有茵源条件下,与温、湿度有关,在适温范围内,雨量、雨日数起决定作用。在湖北省的流行速率,可按r=0.201 10.664φ公式计算,并以此进行短期测报。年度严重度测报,可用r=a bφ=0.49 0.979φ=0.49 0.009x 0.093y回归方程式预测。 田间喷施25%邻酰胺250倍或75%百菌清750倍可湿性粉剂1—3次,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显著,可大面积推广使用。粉锈灵有内吸作用,残效期达70天以上,耐冲刷、防效高,增产68.15%,是今后防治大豆锈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大豆抗花叶病毒病的鉴定方法。结果表明,毒源以采用干燥病叶在-15—-17℃条件下保存15天为宜,病叶与缓冲液比(g/V)为1:20。二片子叶展开时接种,其发病率较高,出现症状时间适宜。采用病株症状严重度及病叶量2个因素确定抗病5级标准,并以病情指数划分5个抗性等级。本研究提出的抗性鉴定方法可取得品种间及年份间具有可比性的抗性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6.
1981年花生轻斑驳病毒病(PMMV)在油料作物研究所农场和湖北红安县的一些花生田块中流行。我们对病害进行了调查,对病害引起的产量损失进行了测定,并对病毒进行了分离、鉴定,现将调查和试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应法国农业科学院邀请,我们于1987年6月3日至17日访问了法国农业科学院地戎·雷恩·图鲁斯和蒙特立埃四个研究中心及其所属的站、场、室,Rustica种子公司和图鲁斯市Paul sabatier大学的植物生理研究中心及植物改良实验站和蒙特立埃农业高等学院。就大豆生产和科学实验研究和技术合作进行了交流、座谈。 一、法国大豆生产概况  相似文献   
8.
近十余年大豆病毒在不少地区有所发展,对大豆产量和籽粒品质影响很大。曾在湖北省江汉平原推广的某些大豆品种,产量虽较高,并具有不少优异特点,但因严重感染病毒病,竟酿成颗粒无收。李莹(1976)指出,大豆病毒病可使大豆籽粒产生的褐斑粒率高达95%。当前,在化学和生物防治均难以控制该病的情况下,大豆抗病毒病的育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