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5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来,我区甘蔗生产施肥具有施肥量大、肥料利用率低和施肥成本高等特点,除地租外,甘蔗施肥占甘蔗生产成本40%-50%。近年的研究结果指出,选择适合的肥料类型、采用正确的施肥位置、施用时间和施肥量等是降低甘蔗施肥成本的技术关键;选用富含腐殖酸的肥料有机-无机复合肥能显著提高甘蔗对肥料的利用率,同时肥效长,能满足甘蔗一次性追肥的需要;甘蔗减量30%-40%施肥量,能维持在亩产6-8吨的生产水平;为此,甘蔗种植区推荐亩施肥量:亩产原料蔗6-8吨,施N 18-20公斤,P2O56-7公斤,K2O 16-18公斤;有灌溉条件的甘蔗亩产原料蔗12-16吨,施N 23-28公斤,P2O58-9公斤,K2O 21-25公斤;基肥在开行沟后,占总施肥量10%;追肥在苗齐后施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分析连续11年增量施磷下赤红壤蔗地土壤全磷、Olsen-P以及地表径流磷流失量的变化特征和土壤磷素变化与磷盈亏、蔗茎产量的响应关系,为土壤磷素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依托长期肥力及地表径流定位监测试验(2008年—),选取不施肥(CK)、推荐施肥(OPT)和增量施磷(OPT+P)3个处理,测定土壤全磷、Olsen-P含量及地表径流磷流失量,分析土壤磷素变化与磷累积盈亏量的关系,采用Mitscherlich模型拟合蔗茎产量对Olsen-P的响应曲线,计算土壤Olsen-P农学阈值,并推算施肥处理土壤Olsen-P含量从第11年降至环境阈值所需的时间。【结果】 CK处理逐年降低土壤全磷含量,年降速率为0.0251 g·kg -1·a -1。施肥土壤全磷和Olsen-P含量随种植年限波动增加,土壤全磷和Olsen-P增速率OPT+P处理高于OPT处理。不施肥土壤表观磷盈亏10.2 kg·hm -2·a -1,施肥处理土壤表观磷盈余41.3—69.2 kg·hm -2·a -1,占施磷量的31.9%—35.6%,以OPT+P处理显著高于OPT处理67.5%。施肥下赤红壤蔗区土壤全磷和Olsen-P变化量均与土壤累积磷盈亏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每累积盈余100 kg P·hm -2,OPT处理和OPT+P处理土壤全磷上升0.06 g·kg -1和0.09 g·kg -1,Olsen-P 含量上升11.0 mg·kg -1和9.1 mg·kg -1。土壤每累积亏缺100 kg P·hm -2,CK处理土壤全磷下降0.32 g·kg -1。Mitscherlich模型较好地拟合蔗茎产量与赤红壤Olsen-P含量的响应关系(P<0.01)。其计算出的土壤Olsen-P 农学阈值为12.1 mg·kg -1。施肥显著提高地表径流磷流失量,且OPT+P处理也显著高于OPT处理。地表径流磷流失量与土壤Olsen-P含量显著正相关。基于土壤磷素变化与累积磷盈亏的关系推算得出第11年OPT和OPT+P处理Olsen-P水平降至环境阈值的时间分别需要12年和16年。 【结论】 在南方赤红壤区,施肥尤其增量施磷在提高土壤磷素累积的同时增加了地表径流磷流失风险。在本试验磷的基础养分条件下,按OPT处理施磷,并从甘蔗种植的第2—3年实行隔年施磷可维持土壤磷素处于农学阈值与环境阈值之间。  相似文献   
3.
用盆栽试验方法得到玉米幼苗干物质相对积累量与赤红壤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曲线可以用一元二次响应方程来拟合,土壤Olsen P含量的响应方程为:y=-0.4831x2+13.88x+2.664,决定系数为0.9555**;土壤Mehlich 3 P含量的响应方程为:y=-0.2621x2+9.4821x+18.891,决定系数为0.9400**。赤红壤区的土壤有效磷分级指标为:Olsen P,小于4.0 mg kg-1为"极低",4.0~6.8 mg kg-1为"低",6.8~10.5 mg kg-1为"中",大于10.5 mg kg-1为"高";Mehlich 3 P,小于3.6mg kg-1为"极低",3.6~7.5 mg kg-1为"低",7.5~12.0 mg kg-1为"中",大于12.0 mg kg-1为"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16种供钾水平对香蕉营养生长和钾素营养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中的钾离子浓度在225mg/L以下时,香蕉的干物质积累量、含钾量及吸钾量随着供钾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当溶液中的钾离子浓度在225~520mg/L之间时,随着供钾水平的增加,香蕉的干物质积累量、含钾量及吸钾量的增加不显著;当溶液中的钾离子浓度达到600 mg/L时,香蕉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吸钾量出现下降.香蕉干物质相对产量与溶液中的供钾浓度的响应方程为:y=-0.000401 x2+0.307 6x+45.676(R2=0.881**).计算得到香蕉缺钾临界值为228 mg/L,适宜的供钾浓度为228~539mg/L.  相似文献   
5.
蔗区降雨分布与甘蔗需水及加肥灌溉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甘蔗种植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进行田间试验,供试甘蔗品种为“台糖22”,种植密度45000芽段/hm^2。各生长阶段降雨观测在田间试验旁进行,试验地养分测定按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6.
香蕉地土壤pH的空间变异及其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香蕉种植区127hm2香蕉地为研究对象,网格法(100m×100m)采集表层(0~30cm)土样170个,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pH及速效钾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H和速效钾有明显的空间变异结构;pH变异函数符合线性模型,速效钾符合指数模型,pH和速效钾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土壤速效钾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钾素的有效性受土壤pH的明显影响,土壤pH的升高或降低是导致土壤速效钾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研究土壤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获取香蕉地土壤速效钾、pH的连续分布图,为土壤钾养分分区管理及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2年大田试验,研究低镉(Cd)磷肥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地上部Cd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低Cd磷肥显著增加水稻稻谷和稻秆产量,但不同施磷量间稻谷产量差异不显著。随施磷量的增加,稻谷Cd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均在国家粮食卫生控制标准0.2 mg·kg-1规定内。当施磷(P2O5)量为63 kg·hm-2时,稻谷Cd含量及稻谷、茎叶和地上部Cd累积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但施磷量增至252 kg·hm-2时,稻谷Cd含量与对照相当,而茎叶Cd含量显著下降。水稻对磷肥中Cd的吸收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当施磷量低于81 kg·hm-2时,水稻地上部对磷肥中Cd的吸收率超过100%。指数回归方程表明,随磷肥进入土壤的Cd含量基本被水稻地上部完全吸收时的磷肥施用量早、晚稻分别为116.6、174.6 kg·hm-2。因此,生产上按当前适宜施磷量施用,既能兼顾水稻产量,又能保障稻谷和土壤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8.
以广西红壤区桉树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PCR-DGGE以及稀释平板法等现代和传统分析技术,比较分析了不同林分土壤生物学性状以及细菌群落结构的特征。结果表明:桉树对林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效果虽逊于天然阔叶林树种,但与广西乡土树种马尾松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此外,桉树人工林土壤中涉及碳、氮、磷循环的土壤酶活性低于天然阔叶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同样表征土壤肥力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指标也逊于天然阔叶林,但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在两种人工林之间无规律性的差异。同时,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S)以及均匀度(EH)指数均逊于天然阔叶林,但与广西乡土树种马尾松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桉树对林地土壤肥力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效果虽不及天然阔叶林树种,但与广西乡土树种马尾松林的生态效应相仿。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并建立稳定高产的农田,更有效地促进利用农业土地和肥料资源,在广西喀斯特地区的一个村庄里,通过采用“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获得该村土壤与肥料信息系统,并结合当地条件,对该村土壤养分平衡管理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农田土壤养分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在2000年,两种土壤类型的土壤有效钾含量和作物产量都比1981年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3S”技术获得了水稻和甘蔗土壤钾养分的施肥推荐方法,有利于喀斯特地区农民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10.
桂中地区水田旱地种植制中硫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