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26篇
畜牧兽医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临界CO_2提取茶叶中咖啡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分离提取茶叶中的咖啡碱,再用CH2Cl2萃取分离,得到纯度为95.16%的咖啡碱,萃取率和得率分别为16.85%、0.55%。试验结果还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能够有效地分离茶多酚和咖啡碱。  相似文献   
2.
茶叶品质与茶树次级代谢及其产物有密切相关。次级代谢(Secondary metablism)是与初级代谢相对而言的,从底物(如糖)开始,经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以及磷酸戊糖支路进行底物降解和末端氧化的过程称为初级代谢。初级代谢与茶树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直接相关,并为其提供能源和中间产物。初级代谢的关键中间产物与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核酸代谢相联结。而次级代谢与植物的生存、生长、繁殖通常认为无直接关系,也不参与  相似文献   
3.
茶叶香气是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植物的香气或其它特有气味,都是由其存在的挥发性芳香物质所决定。芳香物质是多种挥发性的亲脂物质的混合物,能象油脂一样悬浮在水中,且具有芳香气味,因此被称为芳香油(或称挥发油)。  相似文献   
4.
天然食用茶黄色素与茶绿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萧伟祥  王根 《茶叶科学》1994,14(1):49-54
利用低档绿茶或茶末、茶灰制取了纯天然茶黄色素(TYP)和茶绿色素TGP,并分析了其化学组成、光谱特性和不同pH、温度、光、金属离子等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TYP的主要色素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和少量的儿茶素氧化聚合有色产物,TGP的主要色素成分是叶绿素或叶绿素铜钠盐,并含有TYP的上述成分。这两种茶色素中还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如儿茶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这两种茶色素在pH3—6、<80℃30min和直射日光20h下,有较好的稳定性;TYP遇Zn2+,Cu2+,Mg2+,Co2+和Mn2+等金属离子不产生沉淀,但遇Ca2+,Pb2+,Fe3+或Fe2+,会产生沉淀,遇Al3+,溶液更为黄亮鲜艳,表明这两种茶色素可作为适应性广泛的天然食品添加剂。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工艺。结果表明:放大实验较优化实验茶色素中茶黄素(TFs)含量更高;反应液中TFs萃取效率以第1次最高,其他各次效率依次降低。对茶色素进行Tris—HCl(pH8.0)洗涤,其洗涤效率也以第1次最高,TFs含量洗涤次数增多呈现递增趋势,但被洗涤体积呈递减趋势,并存在脱没食子酰基作用。  相似文献   
6.
茶色素是制药发酵中形成的,其前导物是以儿茶素为主体的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PPO)与过氧化物(POD)催化作用下,氧化聚合缩合反应形成了茶黄素类(Theaflavins;TFs)与茶红素类(Thearubigins;TRs)物质^[1]。茶色素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凝,促纤溶,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茶色素组分中TFs是生物活性最活动的成分,但从红茶中提取的茶色素制品,TFs含量仅占色素总量0.5%-3%,纯化困难,因此,必须改进制取工艺,提高TFs等有效成分含量^[1]。我室采用双液相酶化学技术制取茶色素^[2,3],制品中TFs含量≥45.0%,高纯度低含咖啡因,符合国家二类中药要求,本文简述了茶色素的化学组成,茶色素的形成机理和制取,讨论了茶色素的重要组成茶黄素的生物活性和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7.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需适应学科发展与经济建设的要求。重新把握茶叶生化的发展,调整茶叶生化研究内容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茶叶生化应综合运用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成就,加速学科间交叉渗透,使茶叶生化的基础与基础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茶叶生化研究也应为茶的综合利用提供生化基础知识与技术参数,为茶叶中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与应用开发提供生化依据。  相似文献   
8.
儿茶素(Catechin)是黄烷—3—醇化合物,具有2—苯基苯并吡喃核的基本结构.[式Ⅰ]。A、B 环是芳香环,C 环是含氧杂环。式Ⅰ为表儿茶素,在我国文献资料中称为 L—表儿茶素(缩写 L-EC)。国外文献资料中却多用(-)-EC 表示,这两种书写式有没有差异?究竟那一种较为妥当?要了解这个问题,就需要知道有关儿茶素的手性、构型和旋光  相似文献   
9.
红茶色素及其分光光度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红茶色素是从红茶茶汤中萃取分离的一类色素物质,是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氧化聚合缩合产物,主要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是影响红茶品质最为重要的因素。Roberts E.A.H.等(1957)将红茶茶汤中溶于乙酸乙酯呈橙黄色的物质称为茶黄素,不溶于乙酸乙酯呈褐红色的物质称茶红素。随着生化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红茶色素化学有重大进展,尤其是茶黄素化学研究的成就使茶黄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在制茶中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红茶品质的关系等均已明晰。茶黄素是一类苯并(?)酚酮的衍生物,主要组分有茶黄素、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茶红素化  相似文献   
10.
茶叶中r-氨基丁酸形成机理与富集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r—氨基丁酸(GABA)对人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植物性食品原料经适当处理,能富集r—氨基丁酸,可作为制造功能性食品的原料。茶鲜叶在氮气或二氧化碳气体中处理后,GABA含量明显增加,谷氨酸含量大大降低,而茶氨酸、咖啡碱、多酚类物质变化很少。茶鲜叶萎凋后,在氮气中进行嫌气处理,再制成乌龙茶或红茶,其GABA含量较高于茶鲜叶在氮气中嫌气处理,再萎凋并制成乌龙茶或红茶的样品。本文综述了茶中r—氨基丁酸形成机理及GABA茶制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