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7篇
林业   1篇
农学   49篇
基础科学   4篇
  20篇
综合类   89篇
农作物   73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温是衡量母猪发情与否的关键生理指标。母猪发情期与间情期体温的明显不同,是运用红外热成像监测母猪体温变化以鉴定母猪发情的依据。该研究基于Y3TB01体温筛查智能摄像机和红外热像仪C3实时非接触拍摄母猪红外热图像,并运用图像分析技术获取体温,为非接触式测温用于鉴定母猪典型生理状态提供支持。试验以空怀期、发情期、妊娠1~8 d和妊娠9~16 d大白初产和经产母猪共720头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设备和电子体温计分别测量母猪的眼睛、耳、耳蜗、乳房、外阴、臀部和直肠温度,筛选不同胎次发情母猪和返情母猪的体表关键部位温度,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运用Y3TB01体温筛查智能摄像机可以代替直肠温度测定,准确监测母猪体表温度(相关系数为0.973);红外热像仪C3检测体温异常母猪的体表温度,臀部温度可以作为筛选大白初产发情母猪和返情母猪的测定部位(准确率分别为77%和72%),外阴温度可以作为筛选大白经产发情母猪和返情母猪的测定部位(准确率分别为88%和81%)。因此,Y3TB01体温筛查智能摄像机和红外热像仪C3配套技术能准确监测母猪体温和异常体温报警,明确不同胎次不同生理时期大白母猪体表部位温度和体温分布,准确鉴定出发情母猪和返情母猪。研究为非接触式测温鉴定母猪发情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规模化猪场母猪的饲养管理与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山西不同立地条件的生态桑树林栽植模式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桑树具备防风固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园林绿化、矿山修复、边坡护理、观光采摘等多种生态功能。为进一步探讨山西发展桑树林、改善修复生态环境的可行性,对桑树的特性、功能和效益进行分析,并结合山西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丘陵阶地区、土石山区、冲积平原区等4类不同立地条件下存在的生态问题,构建了10种生态修复功能型桑树林栽植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溪市南芬区清泉淡水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隋绍文从事淡水鱼养殖行业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同时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南芬区淡水鱼养殖大户、区政协委员,他多次获得辽宁省和本溪市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近年来,随着南芬区淡水鱼养殖户越来越多,从养殖品种引进到鱼药购买再到产后销路各家各户参差不齐,不少人买到了携菌鱼苗和假鱼药,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近年来华北地区麦田因多年旋耕导致土壤耕层过浅、土壤质地变差、小麦根系发育不良以及小麦产量品质降低等问题,在平衡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Agri-star松土促根剂对土壤质地及小麦产量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松土促根剂和土壤深耕处理均可起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单位体积小麦根系质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此外,施用松土促根剂能够提高冬小麦成穗数和穗粒数,进而起到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的效果,其中以1号松土促根剂+配方肥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平均达7 925 kg/hm2,较单施配方肥处理增产12.9%。研究还发现,施用配方肥、添加松土促根剂或者进行土壤深耕处理能够改善小麦籽粒淀粉品质,同样也以1号松土促根剂+配方肥处理效果最好。综合比较分析,在当前华北地区免耕、旋耕麦田,应用Agri-star松土促根剂可以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小麦产量和改善小麦籽粒淀粉品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深耕改善砂姜黑土理化性状提高小麦产量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为探明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进一步挖掘砂姜黑土生产潜力,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以周麦27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免耕、旋耕(15 cm)、深耕(30 cm)3种耕作方式,研究了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无机氮含量以及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苗期和成熟期,3种耕作方式处理间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深耕处理显著降低10~30 cm土层土壤容重(P0.05)。在小麦苗期、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3种耕作方式对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规律不明显,但深耕处理明显增加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20~4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均为深耕旋耕免耕。与免耕处理相比,深耕处理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最终促使籽粒产量增加16.33%。综上所述,在该试验条件下,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小麦季30 cm深耕处理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可作为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6.
施氮量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大田条件下,研究氮肥用量对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根系生长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品种总根质量密度和各土层根质量密度变化趋于一致,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于抽穗期达到最大.施氮量影响根质量密度的分布,2品种均以180 kg/hm2施氮处理根质量密度最大,其中豫麦49-198分别比360和0 kg/hm2处理增加12.59%和31.11%,兰考矮早八分别增加8.02%和15.79%.大穗型品种根质量密度与产量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多穗型品种,表明通过氮肥用量调控根量对提高大穗型小麦产量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7.
水氮对冬小麦花后籽粒淀粉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索水分和氮肥对小麦淀粉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在小麦全生育期不灌水(W0)和拔节期灌水(W1)两种水分条件下,分析了不同施氮处理间(0、180、240和300kg·hm 2,分别用N0、N1、N2、N3表示)冬小麦花后籽粒淀粉含量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N2处理获得较高小麦籽粒产量、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及较低直/支比,不施氮或施氮过多均不利高产和籽粒淀粉积累.与W0相比,W1处理有利于小麦籽粒产量提高及支链淀粉和总淀粉积累.水、氮互作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淀粉含量影响明显.在8个处理中,以W1N2处理对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改善籽粒淀粉品质有利,为比较理想的水氮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8.
沼液与氮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生产中沼液利用提供依据,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沼液与氮肥配施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总施氮量240 kg·hm-2条件下,在基施化肥氮基础上追施沼液,尤其基施75%化肥氮和追施25%沼液氮配合处理(3/4U+1/4B)显著提高了淀粉糊化特性参数(峰值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和反弹值)、粉质参数(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指数)和拉伸参数(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和拉伸比).籽粒蛋白组分(总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以基施50%化肥氮和追施50%沼液氮配合处理(1/2U+1/2B)最高,3/4U+1/4B处理次之.籽粒蛋白组分、粉质与拉伸参数均以单施沼液处理(1/2B+1/2B)最低,单施化肥氮的处理(1/2U+1/2U)次之,而淀粉糊化特性参数以1/2U+1/2U处理最差,施用沼液的处理较1/2U+1/2U处理提高2.0%~6.5%.与1/2U十1/2U处理相比,基施沼液与追施化肥氮配合处理产量提高,而基施化肥氮与追施沼液氮处理的产量降低.可见在基施沼液的基础上追施化肥氮可提高小麦产量,其中1/2B+1/2U处理能够高产和优质兼顾,单施沼液效果低下.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花后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氮代谢及蛋白质合成的影响机制,以黄淮地区高产小麦品种郑麦366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花后高温的方式,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灌浆前期短暂高温对小麦强势粒和弱势粒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前期高温显著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了籽粒蛋白质积累量和氮代谢关键酶GPT、GOT活性,其中强势粒GPT活性受高温胁迫的影响较大.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GPT和GOT活性均呈负相关,但相关性在不同时期间、强势粒与弱势粒间有差异,强势粒GPT活性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0.
追氮时期对两种筋型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田条件下,选用2个有代表性的强、弱筋型冬小麦品种,研究追肥时期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糊化时间外,其他性状变异系数均大于10%,而且两种筋型品种之间淀粉糊化特性的变异幅度有较大差异。强筋型品种豫麦34号的淀粉糊化特性值均高于弱筋型品种豫麦50号。随追肥时期变化,两种筋型品种的变化规律不同,且均以拔节期追肥表现较优,因此,拔节期是淀粉糊化特性的较佳施肥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