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水库建设与生态系统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库建设和运行对流域内上下游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产生诸多负面影响,诸如改变流域水文气候,导致水温分层、泥沙淤积、水质恶化,切断河流廊道,阻隔鱼类洄游通道等;此外,传统的水库调度方式仅体现水库的工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忽视了其生态效益。通过详细探讨这些问题,据此提出生态水库的概念,并从规划、设计、施工及生态调度等方面探讨了生态水库的理论体系,即水库建设需与生态系统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5406进行羊粪发酵处理.处理后的羊粪感官检验无臭味,经分析测试发现微生物对羊粪发酵过程中养分损失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点源污染物的排放比较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三峡库区点源污染排放情况,分析1997~2010年三峡库区排放的点源营养盐变化规律,建立三峡库区点源营养盐排放模型,并预测2020年三峡库区点源氮、磷排放情况。结果表明:蓄水后三峡库区污废水排放量大幅增加,其中2008年生活污水排量是2003年水库蓄水之初的2.39倍;污废水中生活污水比例由2003年40.54 %增加到2010年的66.58 %,工业废水所占比例相应降低。点源营养盐排放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在 99%的置信度上,氮、磷模型的R2值分别达到0.832及0.82,以此模型预测 2020年三峡库区点源氮、磷排放量分别达63244.49 t和10436.2 t。分析结果进一步发现,库区内点源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是重庆主城区,点源污染控制目标是库区城市污水排放。  相似文献   
4.
核桃枝叶水溶物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核桃枝叶水溶物对种子萌发和幼苗插条生长的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枝叶水溶物对绿豆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且核桃叶的化感作用强于核桃枝条的化感作用,处理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是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不同浓度核桃枝的水溶物对黄瓜幼苗插条增高和最长根长度的化感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增强,对发根量的化感抑制作用则相反。  相似文献   
5.
构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可将其分为3个阶段,其中,第一和第三阶段以硝化反应和有机氮生物合成为主,第二阶段以反硝化为主;以质量平衡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各形态氮化合物迁移转化模型,并利用各形态氮实测值计算得到氮循环质量平衡图。结果表明: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水体-基质-植物多介质中,不同形态氮之间发生迁移转化,水体和基质中氨态氮和硝态氮均有所减少,植物吸收合成部分有机氮,系统最终出水脱氮效率为85%。  相似文献   
6.
利用黏土、沙石等构建生物基质床,研究其在净化生活污水的过程中水力学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坡降、水力停留时间和水深等因素对生物基质床净化污水效果的影响较大。此外,还比较了进出水物理指标及各形态氮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选取香溪河绿藻水华爆发时优势藻种—小球藻(Chlorella),经过分离纯化后作为实验原材料,分别检测了培养液中氨氮和硝氮的浓度,分析了小球藻对氨氮和硝氮吸收动力学特征以及不同氮素对其吸收速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当氨氮浓度为11.62~2.97 mg/L,实验第2~3天时,小球藻氨氮去除效率不断加强,达到74.44%;当硝氮浓度为10.55~0.047 mg/L;实验第2~5天时,硝氮去除效率也不断加强,达到96.92%。无论是氨氮还是硝氮的培养条件下,小球藻在实验初始阶段都保持着较高的吸收速率,分别为1.44 mg/h和0.97 mg/h,随着培养介质中氮素浓度不断下降,其吸收速率也随之下降,其中用氨氮培养的小球藻在第3天达到最大吸收速率,为1.44 mg/h;用硝氮培养的小球藻在第4天达到最大吸收速率,为0.97 mg/h。小球藻对氨氮和硝氮的最大半饱和常数分别为2.85 mg/L和5.09 mg/L,表明单一氮源培养小球藻时,小球藻对氨氮更具有亲和力。实验结果为研究小球藻对氮素吸收速率从而控制小球藻生长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通过调整、改变营养盐的输入通量及输入类型抑制小球藻繁殖,避免绿藻水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