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通过对孟加拉的Kalijira,尼泊尔的Chhote Dhan,印度的(R14)Badsha Bog等一类粒子极小(千粒重10~12克)、米质好、穗粒数多(多者300粒以上),而结实率高的稻种的形态观察,苯酚反应、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它们是一类热带低海拔地区的晚粳,虽和典型粳略有不同,但在亲缘上是偏粳的。初步利用结果是可以提高其它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改善米质。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粳稻资源。  相似文献   
2.
3.
在亚洲栽培稻的分类上,许多作者都提出过中间型的问题。我们则提出应只分籼粳两亚种,在亚种之下设生态群——生态型的建议。我们就形态特征对南亚和西亚稻种的分类与 Glaszmann 依据同工酶的分类取得基本一致的结果。其中分布在尼泊尔以西的巴基斯坦、伊朗和阿富汗的细长粒粳稻,我们称之为镰刀谷是一种特殊生态型,曾被误分为籼稻,而分布在尼泊尔以东从阿萨姆直到云南的镰刀谷也多为粳稻,但无稃毛,可能为另一粳稻系统。镰刀谷中不少优质米和香米品种。本研究揭示了在南亚和西亚地带也存在着不少有用的粳稻资源,并确有一些偏籼、偏粳但不是真正中间型的品种,这无疑将在扩大粳稻育种的种质来源和进一步研究稻种的起源和分化展开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在水稻育种上要取得新的进展,必须开发新的稻种资源,而资源的正确分类是有效利用的前提。本文针对当前稻种分类上的不统一和误分现象,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明确了印尼籼、粳稻,光壳稻和所谓“中间型”在分类上的地位。论证了只分籼、粳两亚种的合理性,并就鉴定指标,分类级别,“中间型”的利用以及研究稻种起源、演化应着重之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