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综合类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1.
通过黄酮类物质特异颜色反应和可见分光光度法,筛选产黄酮的灯盏花内生真菌,研究灯盏花产黄酮内生真菌在PDA和查氏培养基上的产黄酮能力。结果表明,28株灯盏花内生真菌中,7株菌的镁粉+浓盐酸、氯化铝、浓氨水3种颜色反应均呈阳性,能够产生黄酮。灯盏花产黄酮内生真菌的生长、菌丝体黄酮含量和产量在PDA培养基上均高于在查氏培养基上。7株灯盏花产黄酮内生真菌中,菌株ELF3-1和ERF3-1的生长较好,菌株ELF′3-1、ELF3-2和ERF3-1菌丝体黄酮含量较高,菌株ERF3-1菌丝体黄酮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稻田生态系统是 N2O 的重要排放源,本研究旨在探讨氮素形态和光照对水稻根际、叶际 N2O 排放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试验采用水培方法,在小型光控培养箱内进行,供试作物为水稻。将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严格分隔在试验装置内室和外室,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水稻根、叶界面排放的 N2O 量。首先进行了弱光 (8:00~18:00, 4000 Lux;18:00~22:00, 0 Lux) 和供氮量一致条件下 (N 90 mg/L),NO3–-N、NH4NO3 和 NH4+-N 3 种氮素形态对水稻根、叶界面 N2O 排放的影响的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光照条件下 [弱光 (8:00~18:00, 4000 Lux; 18:00~22:00, 0 Lux)、强光 (8:00~18:00, 8000 Lux; 18:00~22:00, 0 Lux) 和自然光]不同氮素形态对水稻根、叶界面 N2O 排放的影响的试验。 【结果】 1) 相同供氮水平、弱光条件下,NO3–-N、NH4NO3、NH4+-N 处理的水稻分蘖期叶际及根际 N2O 排放速率分别为 6.37、5.03、0.46 μg/(pot·h) 和 16.30、15.71、1.31 μg/(pot·h),开花结实期及成熟衰老期亦获得相似的结果。NO3–-N、NH4NO3 处理水稻根际、叶际 N2O 排放量显著高于 NH4+-N ( P < 0.05)。 2) 弱光照条件下,NO3–-N、NH4NO3 和 NH4+-N 处理的水稻开花结实期叶际 N2O 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 10.47、3.70、0.26 μg/(pot·h),强光照条件下分别为 20.83、10.82、2.08 μg/(pot·h),两种光照条件下 3 种氮源处理之间 N2O 平均排放速率差异显著,自然光照条件下 NO3–-N 与 NH4NO3 处理间水稻叶际 N2O 排放差异不显著。 3) 在弱光条件下,NO3–-N、NH4NO3 和 NH4+-N 处理的水稻根际 N2O 排放速率分别为 27.76、5.19、0.30 μg/(pot·h),强光条件下分别为 32.83、16.41、1.27 μg/(pot·h),自然光条件下分别为 16.49、20.21、1.74 μg/(pot·h)。NH4NO3 处理水稻根际 N2O 排放随光照增强而增加,自然光条件下 NO3–-N 与 NH4NO3 处理间水稻根际 N2O 排放差异不显著,但弱光条件下差异显著; 4) 叶际 N2O 排放速率 ( Y) 与根际 N2O 排放速率 ( X) 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Y = 1.963 + 0.444 X ( R2 = 0.661, P < 0.01)。 【结论】 不论光照条件强弱,供应 NO3–-N 均显著提高水稻根、叶界面的 N2O-N 排放,NH4NO3 次之。光照越强,排放就越明显。叶际 N2O 排放可以反映出根际的排放,因此,水稻施肥应尽量选用铵态氮肥,避免使用硝态氮以及含有硝态氮的肥料。   相似文献   
3.
以UV-B辐射耐性小麦品种绵阳26号和敏感小麦品种会宁18号为材料,进行了室外盆栽试验。模拟5.00KJ·m-2的增强UV-B辐射,相当于昆明地区(25°N,1950m)20%的大气臭氧衰减,研究了增强UV-B辐射对小麦的影响,以及不同防护剂处理下小麦对UV-B辐射的响应,并建立响应指数,对防护剂进行筛选。结果表明,防护剂能够改变小麦对UV-B辐射的响应,增强UV-B辐射下,对小麦的防护效果增强;增强UV-B辐射下,0.075%SA缩短了敏感性不同的两个小麦品种对UV-B辐射响应的差距;0.75?Cl2在小麦的UV-B辐射防护中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是小麦绵阳26和会宁18的最适防护剂。  相似文献   
4.
UV-B辐射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uV—B辐射增强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及生理都有不同程度地影响,主要表现在外部形态的变化、光合系统被破坏、抗氧化系统不稳定、内源激素含量的改变、病害加剧、生育期滞后及生物量产量下降等方面。水稻对紫外(uv-B)辐射响应反馈存在着品种差异,通过建立响应指数公式将水稻对UV.B响应敏感性的品种差异进行评估。存在这种品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水稻的基因差异,生长及生理的差异,生育期和环境背景的差异。水稻对uV响应的机理最主要是诱导类黄酮化合物和花青素的积累以及通过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抵御UV辐射。在分析uV-B辐射增强对水稻的影响,以及水稻对uV响应品种差异及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水稻与uv.B相互关系的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元阳梯田地方水稻品种——白脚老粳的拔节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成熟期,通过小区实验研究不同UV-B辐射强度(0、5.0、10.0 k J·m~(-2))对水稻根系低分子量有机酸(LMWOAs)分泌量和根际7个类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对水稻LMWOAs分泌量和根际微生物数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导致水稻根系草酸和琥珀酸分泌量增加,酒石酸和苹果酸分泌量下降。水稻根际细菌、真菌、自生固氮菌、纤维分解菌、无机磷细菌和钾细菌的数量均在成熟期最大,拔节孕穗期次之,抽穗扬花期最小;但放线菌数量在拔节孕穗期最大,抽穗扬花期次之,成熟期最小。UV-B辐射增强不改变根际微生物数量随生育期进程的动态变化规律,但导致水稻根际7个类群微生物的数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水稻根系草酸分泌量与根际自生固氮菌、纤维分解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琥珀酸分泌量与自生固氮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细菌、真菌、纤维分解菌、无机磷细菌和钾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可知UV-B辐射增强影响大田水稻根际微生物的数量,与其改变水稻根系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分泌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增强UV-B辐射和稻瘟病菌联合作用对水稻幼苗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PAL)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3个UV-B辐射强度(2.5 kJ·m-2、5.0 kJ·m-2和7.5 kJ·m-2)、2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Y98-16T和Y99-63C)对水稻(品种为“黄壳糯”和“合系41”)幼苗叶片进行处理, 测定水稻幼苗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黄壳糯”幼苗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类黄酮含量在2.5 kJ·m-2和5.0 kJ·m-2 UV-B辐射条件下显著增加, 而在7.5 kJ·m-2 UV-B辐射条件下显著降低; 2.5~7.5 kJ·m-2 UV-B辐射导致“合系41”的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 5.0 kJ·m-2 UV-B辐射导致“合系41”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显著增加, 其他UV-B辐射条件下“合系41”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增加不显著。接种稻瘟病菌Y98-16T导致“合系41”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 “黄壳糯”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降低, 类黄酮含量增加; 而接种稻瘟病菌Y99-63C显著降低了“黄壳糯”和“合系41”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类黄酮含量。UV-B辐射和稻瘟病菌联合作用导致“黄壳糯”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类黄酮含量总体表现出降低的趋势, 而“合系41”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类黄酮含量一定程度上具有稳定或上升的趋势。总的来讲, UV-B辐射和稻瘟病菌联合作用导致“黄壳糯”敏感性增加, 而“合系41”抗性增强。  相似文献   
7.
通过种子萌发和盆栽试验研究了镉(Cd)与UV-B辐射增强单独和复合胁迫对冬小麦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Cd与UV-B单独或复合胁迫对冬小麦种子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明显抑制冬小麦幼苗的生长,复合胁迫的抑制效应明显大于单一胁迫;(2)UV-B辐射增强导致冬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下降,类黄酮含量极显著增加,Cd胁迫没有显著影响,且复合Cd胁迫后不加剧UV-B辐射对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3)Cd与UV-B单独胁迫均导致冬小麦叶片的细胞膜透性极显著增大,Cd胁迫导致冬小麦叶片的MDA含量显著增加,且UV-B辐射加剧Cd胁迫对冬小麦叶片MDA含量的影响;(4)Cd+UV-B复合胁迫冬小麦植株地上部的Cd含量显著高于Cd单独胁迫.可见,Cd和UV-B辐射增强复合胁迫对冬小麦生长和生理的影响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紫外辐射对植物病害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外(UV)辐射作用于"病菌一植物"病害系统影响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UV辐射对植物病原菌孢子的萌发、芽管伸长、菌丝生长等光生物学效应,不同种属的菌种对UV辐射存在不同的响应机制;二是寄主植物从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对UV作出响应,导致植物的抗病性发生变化.研究证实,中、短波UV辐射可抑制病菌孢子萌发,减少病害的发病率;长波UV辐射对病菌孢子的萌发有诱导作用,可提高病害发病率.根据UV辐射水平、病菌侵染程度及植物抗性品种等因素的影响,UV辐射对不同植物病害系统也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该文作者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辐射对植物病害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