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监测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的发生动态,对有潜在应用前景的诱捕器及诱芯进行了林间诱捕试验.借助标记-释放-回捕法,将引诱剂Ⅰ(1-戊醇)、Ⅱ(2-戊醇)、Ⅲ(引诱剂Ⅰ+雄虫信息素)和Ⅳ(引诱剂Ⅱ+雄虫信息素)分别与褐色改进型飞行拦截挡板式诱捕器组合,调查其对10、20、30m距离处光肩星天牛的引诱效果;同时参照Peterson方法对样地内光肩星天牛的种群数量进行估算.结果 表明:4种引诱剂的有效引诱距离均在30 m以内,20 m内的诱捕效果更佳,建议在实践应用中将诱捕器的间距设置为40~ 50 m.在样地200 m内的标记释放回捕率为5.14%,占总诱捕量的46.46%,估计样地内光肩星天牛的种群数量为2471头,其中雄虫1382头,雌虫1112头,估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近.可见,诱捕剂的诱捕效果较好,可有效监测光肩星天牛雌雄虫的发生动态.  相似文献   
2.
<正>蜂群起盗现象经常发生,互盗时常常使两群蜂全部毁灭:强群盗弱群,弱群就会全群覆没;西蜂盗中蜂,有的将全群咬死或将中蜂咬得弃巢而逃,这给养蜂者带来苦恼和很大的损失。防盗、治盗是养蜂人最关心和不可忽视的大问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自拟复方中草药的临床疗效,试验选用60只10-12 g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含10g/kg、20g/kg、40g/kg的粉碎复方中草药鼠粮,每组15只,试验周期15天。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中剂量组在极显著提高小鼠的日增重(P<0.01)同时料肉比极显著下降(P<0.01)并且生长激素释放肽释放量显著升高(P<0.05),高剂量组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血液生化指标中,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尿酸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在刀豆蛋白处理24 h后,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增殖率显著提高(P<0.05),48 h后中剂量组淋巴细胞增殖率显著提高(P<0.05)。综上,说明中剂量组即含有20 g/kg复方中草药鼠粮组可以显著提高Bal/bc小鼠的生长性能,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正>中蜂多王群,子脾增长快、蜂数多,工蜂出勤积极,蜂群复壮快,能养成大群或继箱群,可夺高产,抗病、抗盗、抗巢虫能力强,是养蜂人最理想的采蜜群。中蜂多王群,几乎在所有养蜂场都有新老交替的双王群,也有二个老王同巢产卵的双王群,但是二只新王同巢产卵的蜂群却很少见。  相似文献   
5.
鸡腿菇是一种高经济价值的食用菌,适宜在东北地区栽培。东北有大面积的经济林,林下弱光、湿润的环境非常适宜鸡腿菇的生长。通过对鸡腿菇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合鸡腿菇的栽培经验,对经济林下栽培鸡腿菇的操作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提供了一种生态、高效的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6.
谈中蜂养殖的关键措施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我把自己多年来探索、研究养中蜂的经验技术提供给大家以供参考. 我研究认为,中蜂有许多西蜂不可取代的优点,其缺点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只要采取有效措施,群势完全可以养强,"分蜂热"可以解除,抗病、抗盗、高产都能办到,取蜜还可以超过西蜂.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通过灌服细菌上清、破碎液建立小鼠生长迟缓模型,为开发具有促生长作用的饲料添加剂提供动物模型。培养大肠杆菌K99,离心收集培养上清,取部分细菌悬液进行超声破碎;试验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上清组、破碎组、悬液组),对照组灌服0.2 m L生理盐水,另外3组分别灌服等体积细菌培养上清、破碎液及悬液,每日1次,连续灌服15d;观察小鼠精神状态,记录小鼠体重,测定各脏器指数,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L-6和TNF-α的水平。与空白组相比,其余3组小鼠日增重及脾脏指数均显著降低;肺脏指数显著升高;肝脏、胸腺指数及血清IL-6和TNF-α的水平无显著变化。通过灌服大肠杆菌K99培养上清、破碎液及悬液成功建立了小鼠生长迟缓模型,能够为开发具有细菌毒素灭活作用的中药添加剂提供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美国白蛾触角感器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触角感器与其嗅觉感受机制的关系,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其触角感器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显示:美国白蛾雌蛾触角为锯齿状,雄蛾触角为双栉齿状,也称羽毛状;在雌雄触角上共发现10种类型感器,即长毛形感器Ⅰ(ST-Ⅰ)、短毛形感器Ⅱ(ST-Ⅱ)、刺形感器(SCH)、锥形感器(SB)、栓锥形感器(SST)、具缘毛腔锥形感器Ⅰ(SCO-Ⅰ)、无缘毛腔锥形感器Ⅱ(SCO-Ⅱ)、鳞形感器(SSQ)、B hm氏鬃毛(BB),以及一种新型感器——舌形感器(SL)。毛形感器数量最多,且雄蛾多于雌蛾。雌雄蛾同类感器中除SCO-I雌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感器类型长度雌雄均差异显著,其中,雌蛾SST及SCO-Ⅱ长度均显著大于雄蛾,ST-Ⅰ、ST-Ⅱ、SCH、SB及SSQ长度均为雄蛾显著大于雌蛾。SL仅分布于雄蛾羽状分支腹面,SSQ位于雌雄触角纵轴及分支背面,BB位于雌雄触角柄节两侧,其余感器均分布于雌雄触角腹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