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基础科学   2篇
  5篇
综合类   1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田菁(Sesbania cannabina)根瘤菌属快生型,24小时形成菌落,杆状,大小为0.28~0.47μm×1.3~2.5 μm,运动,具两根侧生鞭毛,类菌体形态与其培养基上形态相似。能广泛利用碳源。产能基质试验结果表明,类菌体不能利用蔗糖,丙酮酸是最有效的能源,其次是葡萄糖、α-酮戊二酸、延胡索酸、琥珀酸、草酰乙酸、乳酸和苹果酸,果糖利用较差。类菌体的固氮酶活性从 10 m mol·L~(-1)始随基质浓度递增而增加,琥珀酸和丙酮酸分别在 200和300mmol·L~(-1)时达最高活性,而葡萄糖达 500 mmol·L~(-1)时乙炔还原活性还在上升,未出现抑制现象。葡萄糖为产能基质要求低氧浓度,当氧浓度为反应瓶气体体积的2%时,类菌体乙炔还原活性最高,6%时活性很低,而丙酮酸,琥珀酸为基质,类菌体适应氧浓度范围比较宽,在6%时固氮酶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2.
采用Hungate厌氧滚管计数技术和气相层析仪检测土样甲烷含量,研究分析了不同植被下黄松泥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和土壤的甲烷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下的黄松泥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在107~108cfu/g干土之间,变化范围不超过2个数量级.水稻田土壤和水稻分蘖期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其它植被下土壤的甲烷氧化菌种群,但相互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它们的甲烷氧化速率却差异显著.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对土壤氧化甲烷速率有影响但不显著.在氧化甲烷活性很低的土样中加入外源甲烷,可刺激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增殖,并可诱导甲烷氧化速率达到最大值,但不同植被的土壤达到氧化甲烷最大速率所需的诱导时间不同.不同植被土壤间的甲烷氧化最大速率略有差异,以水稻田土壤为大.  相似文献   
3.
本项研究表明,嗜热厌氧纤维素降解细菌Clostridium sp.EVA1在降解纤维素的过程中,菌体对不溶性纤维素底物具有强烈的粘附作用。在透明圈中参与纤维素降解的菌体周围具有波纹状突起结构,并且菌体与纤维素的粘附位点是一个电子致密区域。该菌株产生的纤维素酶是与细胞相连的胞外酶,培养液中无纤维素酶活性。以脱脂棉花为碳源培养产生的纤维素酶活性最大。该菌株纤维素酶在70℃下具有最大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有机肥和无机肥对水稻土产甲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二种有机肥和五种无机肥对淹水稻上产甲烷细菌数量和甲烷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对产甲烷菌数量和甲烷释放量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中以绿肥最为显著。无机肥料的施用处理中,NH4HCO3、(NH4)2SO4、CO(NH2)2和NH4Cl对水稻土产甲烷细菌数量的增加和甲烷释放量均略有促进作用,而施NaNO3处理的对甲烷释放总量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水稻田中产甲烷菌数量和优势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美慈  闵航  钱泽澍 《土壤学报》1993,30(4):432-437
采用改良的亨格特(Hungate)厌氧技术,用MPN法和滚管法同时测定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中的产甲烷菌数量有明显差异,在混合基质中生长的产甲烷菌数量,早稻在分蘖末期数量最高,可达3.6×1010个/克干土;在H2和CO2生长的产甲烷菌数量,晚稻在分蘖盛期明显增高,到乳熟期可高达3.1×1011个/克干土;在甲酸钠和乙酸钠基质中生长的产甲烷菌数量,晚稻在分蘖盛期较高,分别达3.7×108个/克千土和1.2×108个/克干土;在甲醇基质中生长的产甲烷菌数量,晚稻在各生育期差异不显著。不同深度土壤中产甲烷菌数量无显著差异。施用有机肥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产甲烷菌数量的递增。水稻土中占优势的产甲烷菌种群为甲酸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 formicicum)、马氏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 mazei)和巴氏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 barkeri)。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不同栽培措施下水稻田甲烷释放的特性和甲烷产生菌、甲烷氧化菌的数量、种类。结果表明,水稻田的甲烷释放,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成活期每天的释放量较少,随着生长逐渐增加,至分蘖期达到最高,随后又逐渐减少。长期淹水和高量氮肥或有机肥的施用可以明显地增加水稻田的甲烷释放量。产甲烷细菌的数量在干湿灌溉少氮处理的水稻田土壤中要少于其他各处理的土壤,其他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早稻上生长前期较后期低2-3个数量  相似文献   
7.
采用改良的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研究分析了水稻田中硫酸盐还原细菌(SRB)的数量和优势种。结果表明,早稻在分蘖盛期至分蘖末期行株间土壤中的SRB数量达10 ̄7个/克于土,到孕穗末期减少2个数量级。施腐熟牛粪的水稻行株间土壤中的SRB数量略高。施腐熟牛粪同施KC1和菜籽饼比较,施腐熟牛粪对SRB的生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稻田土壤中的SRB数量以5—13cm土层为多,水稻根系土壤中的SRB数量明显高于行株间土壤中的SRB数量。在乳酸钠、乙酸钠、N_2/CO_2及混合基质中生长的SRB数量无明显差异。经分离纯化到的SRB优势菌株,经初步鉴定可为Desulfovibrio的一个种和Desulfotomaculum的一个种。  相似文献   
8.
氯离子对土壤中氮肥的行为及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土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CI浓度对氮肥转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影响。表明CI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总量无明显影响,但能明显减少亚硝酸细菌数量,因而土壤中NO3-N形成减少,CI还能提高滨海盐土中磷酸酶和脲酶及潮土中磷酸酶的活性,经显著性检验,达1%显著水平,但在低丘红壤,施CI-500-1000mg/kg土的处理,两种酶活性的降低,经显著性检验,达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嗜热甲烷杆菌TH—6菌株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杭州长征化工厂酒精发酵废醪槽底部污泥中分离到一株嗜热自养产甲烷杆菌,细胞呈长杆状,不运动,不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胞单个或成对排列,有时出现3-5个以上细胞相连的丝状体,杆状细胞大小为0.5—0.6×2.0—4.0μm,但丝状体可长达10—27μm或更长。在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细胞最小倍增时间为3.2小时。滚管菌落为半透明,灰白色,近似圆形。落射荧光显微镜检查呈蓝绿色荧光。分离物只利用H_2/CO_2生长和产甲烷,不需要酵母膏,但在无机盐培养基中分别添加酵母膏、胰酶解酪蛋白和瘤胃液后能刺激该菌生长和提高甲烷量。生长和产甲烷的最适温度为60℃,最适pH为7.0。根据形态和生理性状的研究,分离菌株暂定为嗜热自养甲烷杆菌TH-6菌株(Methanobacteriumthermoautotrophicum TH—6strain)。  相似文献   
10.
水稻田优势产甲烷细菌的分离和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