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8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吉林省中东部典型次生落叶阔叶林中,随机选取15个面积大小不等的林隙,以紫椴1年生实生苗为材料,在各林隙中开展了紫椴造林试验.通过各栽植点位光照强度的测定和聚类分析,以及对紫椴成活率、高径生长状况、生物量的测定,对比分析林隙环境对紫椴定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选林隙均为小林隙,其光照强度日均值不足空地的12%.各光照强度分区栽植苗木数量比例随林隙面积的增大未呈规律性变化.中光区、弱光区较利于紫椴苗木存活,个体死亡集中于8月;强光区成活率相对较小,且苗木成活率随时间缓慢降低.紫椴强光区的株高年生长量略高.各光照强度区的8月株高生长量均显著高于7、9月.中光区的地径年生长量显著高于强光区、弱光区.弱光区、强光区的地径月生长量初期增长快,中光区末期积累大.紫椴高径比随生长的推移而逐渐降低,在各分区间的差异不显著.整株、地上、各器官生物量均以中光区略高,但仅有叶生物量与弱光区差异显著.各分区的光照强度差异并未影响紫椴生物量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主要次生林的枯落物现存量组成及持水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吉林延边八家子林业局主要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群落枯落物层的组成和现存量及其持水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群落枯落物现存量在4.67~5.13 t·hm-2之间,其顺序为落叶阔叶林>白桦林>红松阔叶林>杂木林;各群落枯落物组成均为未分解物大于半分解物,约占总量的60%左右.对不同枯落物类型的浸水实验发现,吸水强...  相似文献   
3.
不同恢复时期红松阔叶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长白山不同恢复时期红松阔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恢复时期(恢复20年、30年、70年和原始林)红松阔叶林群落的结构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恢复70年的群落中乔木科、属、种特征与原始林相同,而恢复20年和30年的群落则与原始林存在显著差异,物种多度分布曲线也显示了相同的特征.恢复70年的群落与原始林中的物种丰富度及多度随径级和高度级的分布形式相同,但恢复20年和30年的群落则与原始林不同,并且缺少大径级和较高的树木.恢复30年的群落中乔木和灌木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而恢复70年的群落则与原始林无显著差异,草本物种丰富度在原始林中最高.乔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也表现出与物种丰富度相同的大小关系,而灌木在4个不同恢复时期群落中无显著差异,草本则是恢复30年和原始林较高.恢复70年的群落与原始林相似性最高,而恢复20年的群落与原始林相似性最低.从群落的结构与多样性特征来看,恢复70年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已经接近原始林群落水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东大坡木本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发现不同海拔梯度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等均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特别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在某一海拔梯度变化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为指导,分析了布尔哈通河干流源头区、中下游河谷区和朝阳河支流3个典型区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流域面积中有林地最多,占总面积的64.9%,旱地占19.7%,水田占3.6%,草地占3.3%,城镇居民点占2.3%,河渠、水库、沼泽等湿地水体占0.7%;斑块数量以旱田最多,平均斑块面积以有林地最大,斑块面积的变异系数也最大;林业用地中以有林地面积最大,但中下游林业用地比例较上游地区明显减少,其中有林地面积比例急剧减少30个百分点,灌木林地、疏林地和其他林地面积比例较上游增加8个百分点,农田面积中下游较上游地区增加18个百分点;中下游地带斑块数量最多,平均斑块面积和变异系数最小,边界密度最大,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不同采伐强度干扰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估算,探讨其伐后30年的恢复状况,解析采伐强度、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密度及其与林分结构间的关系,为以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升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等为目标的森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汪清林业局不同采伐强度干扰的阔叶红松林为对象,通过对未采伐和Ⅰ级(30%)、Ⅱ级(40%)、Ⅲ级(50%)、Ⅳ级(60%以上)、Ⅴ级(皆伐)采伐强度干扰林分植被、枯落物和土壤特征的调查和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系统估算其植被、枯落物和土壤的碳密度,并对比分析其差异,以及他们之间及其与采伐强度、林分结构之间的关系。  结果  虽经30年的恢复,因采伐强度的显著负效应影响,阔叶红松林的植被碳密度仍显著低于对照,但在除皆伐外的其他采伐强度之间已恢复至无差异水平。虽然伐后林分乔木层碳密度的小径级和中小径级林木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仍无法弥补40 cm以上大径林木的碳密度损失;幼树和草本植物的碳密度受采伐强度的影响不显著;灌木植物的碳密度与采伐强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仅皆伐干扰显著增加。皆伐干扰显著降低了枯落物和B层土壤的碳密度,而其他采伐强度的土壤碳密度则因B层的增加而整体接近或高于对照林分。与对照相比,皆伐和Ⅰ、Ⅱ级采伐强度干扰的生态系统碳密度显著降低,Ⅲ、Ⅳ级采伐强度干扰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则分别恢复为与之接近和略高。生态系统碳密度的组成以土壤的碳密度占比最高,冠下植被和枯落物的碳密度合计不足生态系统碳密度的3%。采伐强度对树高均匀度指数、胸径香农指数和胸径均匀度指数的负效应仍显著,林分结构对乔木层碳密度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对灌木植物碳密度为显著的负效应。受采伐的强烈负效应影响,乔木层碳密度与灌木植物的碳密度、枯落物碳密度、草本植物丰富度,以及枯落物碳密度与土壤碳密度和草本植物丰富度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结论  阔叶红松林伐后30年,除皆伐干扰外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已基本接近或超过未采伐林分,碳密度的恢复主要源于土壤相对快速的累积,而植被的碳密度损失还尚需一定时间的恢复。采伐强度、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密度及其与林分结构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主要动因为采伐负效应引起的林分结构改变,导致了乔木层、冠下植被、枯落物和土壤的联动变化。   相似文献   
7.
该文研究了原始红松阔叶林当年形成的凋落物层中表层和底层红松枝叶分解速率和C、N、P、K等养分元素的释放方式.结果表明, 凋落物底层的微环境可以加速凋落物的分解和养分元素的释放.枝的失重率和养分元素释放率要显著低于叶. 随着分解试验时间延长, 分解速率(k值)逐渐降低, 在所有分解阶段内表层枝叶的分解速率均小于底层枝叶.红松枝叶失重率与木质素、纤维素、C/N 和木质素/N有关, 同一时间段内影响凋落物表层和底层枝叶失重率的化学成分有所区别. 但在分解后期失重率主要与木质素浓度相关.表层枝叶N和P的净固化率高于底层枝叶而净矿化率则低于底层枝叶.K在红松枝叶的分解过程中一直进行矿化作用, 并且表层枝叶K元素的剩余百分率大于底层枝叶, 枝中K元素剩余百分率大于叶.结果说明在红松阔叶林凋落物分解研究中如果忽视凋落物层微环境效应将会低估红松针叶分解速率和N、P、K的释放率.   相似文献   
8.
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为例,从生源选拔优质化、培养方案实践化、基地实践全程化、师资队伍"双师化"、考核评价制度化、论文督导全程化等方面构建了以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重视实践与应用的"六化"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学生的研发、推广、实践能力明显提升,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社会的认可度逐渐攀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天然林分中紫杉生长曩圈的调查,发现主要伴生树种为臭松,青楷了等,主要伴生灌木为卫茅等。在紫杉生长过程中,由于其平均高较其它伴生树种矮,处于被压状态,紫杉与其周围树种竞争指数最大的为鱼鳞松,其次为臭权,但从林分状态看,臭松在未来将成为主要竞争种。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区核桃楸结实性状种源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长白山14个核桃楸种源的结实性状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和方差分解分析研究了核桃楸种源结实性状的种源变异规律,分析了空间地理变异和地形因子对不同种源核桃楸结实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核桃楸不同种源的单株产量、干果质量、干果宽等差异显著,其中单株产量差异最为明显,其变异系数高达36.12%,而干果质量、干果长和干果宽变异较小,变异系数的范围为2.25%~6.67%。PCA分析表明,PC1综合反映了核桃楸的果实产量、干果质量和树木高生长信息;而PC2则综合反映了果实表型性状和径生长信息,如干果长、干果宽和胸径。方差分解分析结果显示,空间变量对核桃楸单株产量、干果质量、干果长、干果宽、树高和胸径空间变异的解释量为13%~69%;地形变量对单株产量、干果宽、树高和胸径解释量范围为19%~24%;空间变量对PC1和PC2的解释量分别为33%和24%,地形变量对PC1和PC2的解释量分别为52%和66%。结实性状与地形变量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干果宽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P0.05)。聚类分析显示,种源组II中核桃楸单株产量最高,是最优的果实种源组;种源组III中核桃楸单株产量最低、平均胸径值最高,是最优的木材种源组。因此,在林业实践中应根据最终的培育目标来选取合适的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