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大田对比试验方法,分别设置优化施肥和常规施肥两个处理,研究优化施肥对五优稻4号氮素吸收、积累及转运影响。结果表明,抽穗期和抽穗后20 d,民乐村、辉煌村试点优化施肥叶片含氮率分别比常规施肥高12.7%(P0.01)和12.0%(P0.01)、5.3%(P0.05)和11.0%(P0.01)。成熟期,试点优化施肥稻穗氮积累量比常规施肥高18.4%(P0.01)和15.7%(P0.01);茎叶氮转运量比常规施肥分别增加18.2%(P0.05)和16.5%(P0.05);氮同化贡献率分别提高3.7(P0.05)和3.2个百分点(P0.05);抽穗后氮同化量分别增加25.5%(P0.05)和25.7%(P0.05)。抽穗后氮同化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水稻淀粉合成候选基因OsAGPL3与淀粉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地理来源77份水稻品种组成关联作图群体,对水稻淀粉合成相关候选基因OsAGPL3作序列变异分析,在考虑群体结构影响基础上,利用连锁不平衡结构分析和关联分析揭示该基因与淀粉相关性状关系,发掘与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糊化温度相关优异等位变异。OsAGPL3基因多态性分析表明,在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内共发现200个SNP和44个Indel,LD衰减距离为1 260 bp(R2=0.1),11个多态性位点与淀粉相关性状存在显著关联,其中5个位点可引起氨基酸改变,试验群体可分为12种单体型。  相似文献   
3.
寒地直播水稻钾素吸收与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稻花香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手工移栽、起垄旱直播和免耕旱直播3种处理,研究优化施肥条件下直播水稻钾素吸收、分配规律,以期为寒地直播水稻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抽穗期之前,直播处理水稻叶片钾含量低于手工移栽处理,茎鞘钾含量高于手工移栽处理;抽穗期以后,直播处理水稻叶片和穗的钾含量均高于手工移栽处理,而茎鞘钾含量低于手工移栽处理,起垄旱直播处理水稻茎鞘的钾含量高于免耕旱直播处理。在整个生育期,直播处理水稻叶片、茎鞘、穗及地上部分钾积累量总体上均低于手工移栽处理,且免耕旱直播处理低于起垄旱直播处理。在整个生育期,直播处理水稻各器官中钾的分配规律与手工移栽处理相同,钾素均主要分布在茎鞘中,叶片次之,穗中最少。抽穗期之后,直播处理水稻叶片中钾分配比例高于手工移栽处理,茎鞘中钾分配比例低于手工移栽处理,抽穗期之前趋势总体相反;抽穗后15 d之后,直播处理水稻穗中钾素分配比例高于手工移栽处理。虽然起垄和免耕旱直播处理较手工移栽处理极显著降低了水稻有效穗数,但同时极显著提高了穗粒数和结实率,且千粒质量和产量均与手工移栽处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水稻抽穗期途径基因的磷酸化、泛素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一种广泛种植的兼性短日照植物.水稻抽穗期是直接影响产量和品种地域适应性的重要农艺性状.因此,研究该性状的影响因素并使植株在适宜的时间抽穗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抽穗期作为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受内在基因网络和外界光温等条件的共同调控.目前,已经鉴定和克隆出多个控制抽穗期的关键基因,发现磷酸化和泛素化修饰在抽穗期分子机制中...  相似文献   
5.
根系高效铵吸收系统是玉米获取氮素的重要补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植株根系铵吸收特征研究,揭示旱地玉米的氮素营养特征,研究结果为玉米补充氮素营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以玉米高产品种“郑单 958”为供试材料,采用水培试验模拟了玉米植株生长中的氮素营养环境,研究了玉米幼苗生长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反应;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 (NMT),重点研究了不同供氮状况下玉米根系对 NH4+ 的吸收特征,并与其吸收硝态氮的规律进行了比较;利用实时定量 PCR 技术,初步揭示了玉米根系中的铵吸收蛋白 (AMT) 基因对铵的响应特征。 【结果】单一供应铵态氮条件下,玉米地上部鲜重、全株干重及根系含氮量与纯硝态氮条件下相近,表明铵态氮也可作为玉米的有效氮源。非损伤微测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幼苗根系铵吸收过程呈典型的高亲和吸收特征 (表观 Km 值约为 60 μmol/L),推测这一过程是由高亲和的转运体蛋白介导。氮饥饿预处理使根系的铵吸收速率 Vmax 和 Km 值分别降低了约 3 倍和 1 倍。这一现象与水稻等作物不同,暗示玉米的铵吸收过程可能不存在反馈抑制现象。另外,介质中硝态氮的存在对根系的铵吸收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抑制效果 > 20%);在供试微摩尔浓度范围内,根系对 NO3– (100 μmol/L) 的吸收速率显著低于对相同浓度 NH4+ 的吸收。进一步对主要在玉米根系中表达的铵吸收蛋白基因 ZmAMT1;1a 和 ZmAMT1;3 的定量 PCR 分析表明,上述基因在维持供铵状态下的表达量较缺氮处理均有显著提高,与铵吸收测定结果相符。 【结论】玉米根系中保留着高效铵吸收系统,在低硝态氮浓度下,该系统对铵态氮的高效吸收可作为其获取足够氮源的一个重要的机制。高硝态氮则抑制玉米根系对铵态氮的吸收,以避免氮素吸收利用系统在功能上的冗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