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为筛选出适宜忻州地区种植的优良谷子品种,从河北、山西等地共引进19个谷子品种于2018、2019年连续2 a在忻定盆地进行试验、鉴定、筛选,结合忻定盆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以及各品种在试验中的表现,对谷子的主茎长度、主茎直径、主穗长度、主穗直径等农艺性状及单株穗质量、单株粒质量、千粒质量、产量、粒型、粒色等经济性状进行综合分析,以筛选出田间表现良好、产量稳定、适口性好的品种。结果显示,在19个谷子品种中,长生13号综合表现最好,其中,平均主茎长度为136.9 cm,抗倒性好;2 a平均产量为5 909.09 kg/hm~2,比对照晋谷21号增产29.3%,且产量稳定,适宜在忻定盆地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新品种忻6160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忻6160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采用系谱选择法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它属强冬性晚熟类型,株高76~83cm,茎秆粗壮,抗干热风,灌浆强度大,千粒质量47g左右,大穗多粒,粒大饱满,适合山西中部冬麦区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3.
贾苏卿  禾璐 《种子科技》2020,(5):30-30,32
谷子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加强谷子简化栽培育种及配套技术的研究对提升谷子产量与品质、减少劳动成本与草荒危害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简要介绍了谷子简化栽培育种及相关配套技术,以便对实际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作更深入的研究,以达到提升产量与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冬春混播区忻定盆地春小麦引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引进我国西北地区9个春小麦品种在忻定盆地进行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新春30表现大穗早熟、抗病抗逆能力强,产量居第1位,是一个在忻定盆地适应性强的好品种,建议大面积进行推广;宁夏4个小麦品种均表现为大穗中熟、落黄转色好、籽粒饱满、品质优良等特性,唯一缺陷是有功能叶早衰的现象,宁春4号和N2038可以作为忻定盆地搭配品种进行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5.
禾璐  贾苏卿  赵芳玉  刘晶  张彬  侯思宇  韩渊怀 《核农学报》2021,35(11):2512-2520
为明确谷子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与谷子米色形成的相关性,本研究从黄色和白色2种不同米色谷子中克隆出SiPSY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该基因在谷子米色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SiPSY1基因编码序列(CDS)全长为1 248 bp,共编码415个氨基酸。SiPSY1蛋白的理论分子量为46.866 kDa,等电点为8.97,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该蛋白的二级结构由α螺旋(57.35%)、不规则卷曲(29.64%)、延伸链结构(9.88%)和β转角(3.13%)四种结构组成。SiPSY1蛋白与玉米ZmPSY1的同源性较高,二者的亲缘关系较近。在谷子米色形成的初期和中期,黄色米色品种籽粒中SiPSY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白色米色品种,而在米色形成后期,该基因在白色米色品种中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并高于在黄色米色品种中的表达水平。随着籽粒成熟米色的形成,SiPSY1基因在黄色米色品种七月黄中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显著下降的趋势,在白色米色品种中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通过对SiPSY1基因结构和表达特性的分析,初步推测谷子米色差异及形成与SiPSY1基因结构无关,而与基因的表达特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SiPSY1基因的功能以及谷子米色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贾苏卿  禾璐  杜艳伟 《作物杂志》2020,36(5):194-24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区春播谷子根系的生长发育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以晋谷21号为材料,以传统旋耕为对照,研究了翻耕、秋季深松和春季深松3种耕作方式对谷子地下根系性状与垂直分布、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均能提高谷子根系的长度、表面积、体积、平均直径与干重,深松处理能使谷子根系向40~60cm土层有效生长。与传统旋耕相比,2个深松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穗长和穗粒重,3种耕作方式的谷子产量较传统旋耕均显著提高,提高幅度排序为春季深松、秋季深松和翻耕,2个深松处理间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春季深松耕作方式替代传统旋耕能有效提高旱作春谷区的谷子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忻州市盐碱地的地理分布、面积以及形成原因,阐明了盐碱地的理化性状和对农作物生长的危害,最后提出了忻州人民在改良利用盐碱地方面的一些经验技术措施和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8.
2007—2008年,经过小黑麦复播青贮玉米田间试验,初步探讨了山西省北部农区新型牛羊饲草生产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2个小黑麦品种均超过鲜草产量37 500 kg/hm2、干草产量9 000 kg/hm2的设计指标,品种间鲜草产量差异不显著、干草产量差异显著;2个玉米品种青贮产量差异不显著,产量指标未能达到75 000 kg/hm2目标要求。对该生产模式进行经济效益估算,结果表明",小黑麦+青贮玉米"一年两作年纯利润为12 765元/hm2,比一年一作玉米生产增收1 500元/hm2,是山西北部农区值得推广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冬麦春播小麦内源激素在其生育进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冬播小麦品种扬麦13、渝麦10为材料,在忻定盆地春播条件下,研究在早播(Ⅰ:3月7日)和适播(Ⅱ:3月14日)2个处理下,不同生育时期小麦主茎叶片内源激素赤霉素(GA)、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和脱落酸(ABA)含量变化及其对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源激素在小麦生育进程中呈现不同动态变化,其中拔节期、开花期是内源激素调节的关键时期。多元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表明,冬麦春播条件下,扬麦13、渝麦10在拔节期(GA和ABA)、开花期(ZR和GA)激素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88~0.91、0.995~0.997,即GA水平与产量关系较为密切。品种间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大于播期间差异,其中扬麦13(Ⅰ)的GA含量较稳定,其拔节期ABA含量明显低于其它处理,且GA/ABA、IAA/ABA、ZR/ABA和(GA+IAA+ZR)/ABA值均为品种间最高;此外,扬麦13的籽粒产量、成穗数及穗粒数均显著高于渝麦10和宁2038(CK),在早播处理下扬麦13的增产幅度较大。本研究为冬麦春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受内源激素调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