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系杂交稻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7个杂交组合三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稻在北方粳稻区有一定的杂种优势,9个主要经济性状平均值均大于大值亲本和对照品种。其中单株分蘖,穗粒数,千粒重,谷草比有较强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相关分析证实,穗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呈正相关,达显著,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对杂交粳稻组合3优18在不同父母本行比、母本栽插密度等处理下的异交结实率与制种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的父母本行比是最佳行比配置,母本密度株行距18cm×22cm为获得高产的最优配置;父母本花时不遇、柱头外露低等种性是制约制种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3.
直链淀粉含量偏低型杂交粳稻组合的稻米品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随着稻米产量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米品质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淀粉是稻米最主要的成分,稻米中淀粉含量超过糙米的90%,此外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研究如何提高稻米品质也已成为育种学家关注的热点和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利用5个直链淀粉含量偏低型水稻恢复系材料与粳型不育系2701A配组得到的组合,研究水稻组合间直链淀粉含量和稻米品质间的差异,为低直链淀粉杂交水稻的选育、恢复系的筛选以及优质食味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多年实践,水稻原种生产采用选择单穗、德行比较的方法比选择单株、株行比较的方法更有利于选择效率和种子纯度的提高,"整穗育秧法"是将不脱粒的整个单穗带枝梗育秧,本田以单穗、单行、单段、单本插秧为基础,进行穗行比较选择为基础的水稻三圃原种生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津原402是天津市原种场科技人员采用多亲本复合杂交育成的粳稻品种,属大穗大粒型,具有丰产性好、米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超高产等优良性状,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本标准主要参照NYY5l17—2002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并结合天津市生产特点编制而成。为增加标准的可操作性,保证标准的完整性,特别增加了水稻旱育壮秧操作标准,在宽行稀植的合理密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方面也结合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使编制的标准更实用,可操作性更强。  相似文献   
7.
水稻机插秧作业的关键在于与之配套的育秧方式。目前,广泛采用旱育拱棚盘秧,但这种育秧方式易发生水稻秧苗立枯病。防治秧苗立枯病的核心技术是床土调酸培育壮秧,盘育壮秧依赖于科学的床土配方和合理的通风炼苗等措施的落实。通过采用打孔通风炼苗的创新技术,实现拱棚昼夜自然通风,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4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及其所配2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杂交粳稻的食味品质相关性状与其亲本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亲本间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糊化特性值均存在显著差异,从平均值来看,恢复系的整精米率高于不育系,而食味及其相关性状不如不育系,杂交组合的各项指标偏向于恢复系;整精米率、垩白米率、碎米率、蛋白质含量、食味评分、最高粘度、最低粘度、崩解值以及米饭的粘度、味道综合评价值等性状在恢复系与杂交组合间以及双亲均值与杂交组合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各性状在不育系与杂交组合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要提高杂交粳稻的食味品质,应重点选育蛋白质含量低、糊化特性好和食味优的恢复系。  相似文献   
9.
两系杂交稻108S/中花15,库大源足籽粒饱满,多点生产试验,平均单产712.5kg/667m^2,比对照增产34.3%,小区试验单产高达814.5kg/667m^2创天津历史最高产量记录,且耐瘠抗例,米质优良,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LS2S在19-22℃井水串灌(淹没生长点)条件下自交结寮率分别达35.5%和37.0%,串联时期为第二次枝硬分化期和减数分裂期,历经15天,以井水为“冷源”串灌繁种技术的实验成功,为北方利用低温敏核不育系,配制两系杂交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